、
王獻之《中秋帖》 局部
01
“書聖”王羲之有7個兒子,個個才華橫溢英俊不凡。
作為東晉開國宰相王導的後裔,是當時有名的公子哥。
就連當時與王氏齊名的大家謝氏也非常羨慕。
宰相謝安在給養女謝道韫選女婿的時候,特意選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可見王氏兄弟在當時貴族中影響力之大。
有一天,王羲之的三個兒子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獻之一起拜訪身為姻親和長輩的宰相謝安。
王徽之和王操之兩位兄長在謝安面前侃侃而談,品評朝政和玄學。
王獻之則在旁邊奉茶倒水噓寒問暖。
王氏三兄弟走後,有人問謝安:“王氏兄弟都是人中翹楚,敢問丞相何人更為優秀?”
謝安輕描淡寫地說道:“小的更優秀。”
此人不解。
謝安補充:“但凡有大才的人,都沉默寡言。因為他沉默寡言,所以我知道他不凡。”
《晉書》記載:“既出,客問安王氏兄弟優劣,安曰:“小者佳。”客問其故,安曰:“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02
謝安說的話很快得到印證。
有一天,王徽之和王獻之在一個房間裡坐着,忽然油燈打翻,屋内頓時火光沖天。
王徽之見狀,趕緊急急忙忙地從屋裡跑了出去,由于跑的太着急,連木屐都忘了穿上。
王獻之則神情自若,呼喚随從前來救火,自己不慌不忙地整理好衣冠,讓随從攙扶着氣定神閑地走了出去,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此事傳揚出去,衆人都對王獻之給予高度評價,同時對謝安的眼光欽佩不已。
王獻之本來隻是一個州縣的主簿、秘書郎,但是謝安非常器重,将其聘用為自己的長史。
後來謝安升任衛将軍,仍舊請王獻之擔任自己的長史,随後推薦其外放太守,最後入朝廷擔任了中書令的要職。
王獻之剛剛回朝任職,謝安便因病逝世。
謝氏由此也門閥衰落,年輕的晉孝武帝得以親政,一時間人心惶惶。
當時不乏投機者,所以百官對謝安褒貶不一,對封贈禮儀遲遲不能敲定。
很多曾經追随謝安并受到其恩惠提拔的人紛紛改換門庭,或者緘口不言。
隻有王獻之和另一名大臣徐邈堅定不移地稱贊謝安對朝廷有忠心與他所建立的功勳,并向皇帝陳述禮遇謝安對穩定朝局的貢獻。
王獻之言辭懇切地陳述謝安淝水之戰保衛晉室的功績,讓晉孝武帝感動不已,最終以隆重的禮儀封贈了謝安。
《晉書》記載:“異及安薨,贈禮有同異之議,惟獻之、徐邈共明安之忠勳。···孝武帝遂加安殊禮。”
王獻之 《鵝群帖》局部
03
王羲之是書法大家,所以他的兒子們受其熏陶也都酷愛書法,自幼開始練字。
在王獻之七八歲的時候,王羲之見兒子正在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蹑手蹑腳地偷偷走到王獻之背後。
王獻之絲毫沒有察覺,仍舊筆力虬勁揮斥方遒。
王羲之猛地伸手去抽王獻之手中的毛筆。
可是王羲之沒有想到,兒子竟然握筆非常牢固用力,自己使勁奪筆,但是王獻之握着紋絲不動。
兒子轉過頭來,好奇地看着父親。
王羲之笑吟吟地看着兒子,認為兒子将來一定能在書法上有所成就。
王羲之對兒子說道:“你這孩子,今後一定會青史留名。”
《晉書》記載:“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歎曰:‘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04
轉眼三年過去了,王獻之已經十一歲了,字也小有成就。
一天,王獻之問父親:“我已經練習了三年了,應該很好了吧?”
父親笑而不答,母親出來潑了一盆涼水:“還差得遠呢!”
王獻之問:“那我五年總可以了吧?”
母親又搖了搖頭。
王獻之問父親:“那我得多少年才能把字練好?這裡面有沒有什麼速成的秘訣?”
父親被王獻之問地無法作答,可是又沒法給他講解其中的道理,見院子裡的大缸,便指着大缸對其說道:“你寫完院子裡十八口大缸的水,字才勉強有骨架,才能站穩腿腳!”
王獻之非常不服氣,自此天天練習,幾乎整個人睡在書房裡。
由于王獻之經常睡在書房,還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一天夜裡,一群盜賊潛入書房并開始搜刮财物,很快要搜刮一空。
王獻之恰巧在書房睡覺,不緊不慢地說道:“兄台,你手上的墊子是我們家祖傳的,還望能給留下。”
盜賊們一聽王獻之的話,吓得魂飛魄散,将财物仍在地上,便奪門而出。
《晉書》記載:“夜卧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氈青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
05
王獻之按照父親的要求開始重新練習基本功,終日苦練不辍。
有一天,王獻之在書桌上寫了一個“大”,随後有事來不及收走便放在了書桌上。
父親王羲之在書房偶然瞧見,便大筆一揮在下面點了一點,變成了“太”。
王獻之回來之後見有人動了書稿,于是拿來讓母親品鑒。
母親看了一眼,便說道:“我兒練習數載大有長進,尤其是這一點酷似你父親的書法。”
王獻之終于明白自己和父親的差距,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自此之後,王獻之主動向父親請教,博采衆長,形成了自己的字體風格,讓王羲之也非常歎服。
但經常有人認為王獻之的字還是不及父親王羲之。
謝安曾經問王獻之:“你和你父親的書法誰優誰劣?”
王獻之自信地說道:“各有千秋。”
謝安說道:“外界可不這麼看哦?!”
王獻之自信地回到:“凡夫俗子哪裡懂得。”
後來,皇宮裡的太極殿落成,謝安還專門邀請王獻之題字。
《晉書》記載:“安又問曰:“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故當不同。”安曰:“外論不爾。”答曰:“人那得知!”
藏于上海博物館的《鴨頭丸帖》,唐人摹本。共有兩行15字,釋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是王獻之書與友人的一通手劄。
06
王獻之不僅字寫得好,繪畫也非常出色。
比謝安稍晚的權臣桓溫對王獻之的字非常推崇,經常讓王獻之在扇子上題字。
有一次,王獻之給桓溫的扇子題字之後,不小心點落一個墨點。
王獻之便随手将墨點改成一副黑馬母牛,桓溫和衆臣竟然絲毫沒有察覺,反而稱贊字畫契合神韻。
桓溫的兒子大權臣桓玄也非常喜歡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書法,特意做了兩個袋子,分别盛放他們父子的書法,随時能拿出來欣賞。
後來桓玄權勢滔天,大有廢晉主自立的架勢,但是卻因為喜歡王氏父子書法的緣故,對王家特别照顧。
由于王獻之已經去世,桓玄還找到王獻之的侄子王桢之問道:“我的字和你去世的叔叔王獻之比怎麼?”
大家都為王桢之捏一把汗。
王桢之卻不慌不忙地說道:“我叔叔是一時楷模,您确是千載英雄啊!”
桓玄對其答複非常滿意,桓玄對自己能與王獻之向媲美感到驕傲,可見王獻之的書法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
《鴨頭丸帖》 局部
《晉書》記載:“桓玄雅愛其父子書,各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
老王想起一句韓愈詩: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縱然王獻之有書香門第的環境,但是後天的努力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凡出類拔萃者,必定是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
無論是練字、讀書,還是工作、創業,都需要勤勞。
借用當下比較時髦的一句話:想在人前顯擺,就得在人後受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