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應該成為小學生的人生導師?課堂學習,通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學習的過程,但一度讓興華中學班主任顧國銀困惑不解的是,學生進入初二階段後出現了這麼一個現象:課上學生回答問題時,集體回答還比較好,但當學生單獨回答問題時,他們就會躲閃老師的眼神,不願意單獨回答問題,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班主任應該成為小學生的人生導師?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課堂學習,通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學習的過程,但一度讓興華中學班主任顧國銀困惑不解的是,學生進入初二階段後出現了這麼一個現象:課上學生回答問題時,集體回答還比較好,但當學生單獨回答問題時,他們就會躲閃老師的眼神,不願意單獨回答問題。
是什麼“捂”住了學生的嘴巴?
7月10日,在北京小學大興分校報告廳舉辦的第二期教育質性研究工作坊學習成果研讨會上,顧國銀的一個問題引起在座30多位班主任的共鳴。通過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紮根理論,顧國銀完美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通過系統的資料收集和分析程序而被發現的理論被稱為紮根理論。根據紮根理論,研究的目的是生成理論,而理論必須來自經驗資料;研究是一個針對現象系統收集和分析資料,從資料中發現、發展和檢驗理論的過程;研究結果是對現實的理論呈現。顧國銀利用三維編碼對資料進行分析,并在此過程中進行了資料補充,一共經過了三個階段,分别為課堂形式對問題的影響、他人評價對問題的影響、集體氛圍對問題的影響,最終她得出結論——學生是否願意回答問題取決于學生答錯的勇氣,答錯勇氣受到集體氛圍的影響,而集體氛圍又取決于學生學習态度的變化。
基于分析結果,顧國銀采取幹預措施,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并及時贊賞,提升學生的自信。在班會上,她讓學生正确認識學習和回答問題的作用,端正學習态度。同時,她調整評價視角,盡量減少對錯評價,而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态度、回答問題的勇氣等作出正面、積極的評價,并制定學生“自評表”、家長“贊賞表”,鼓勵相互分享。幹預之後,學生願意回答問題的人數增加了一倍。
“學生不願意回答問題的狀況有所改善,我作為教師研究者,自己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所有變化中,我最大的變化是學會了反思。”顧國銀說。
顧國銀是第二期教育質性研究工作坊《反思型班主任培養項目》受益者之一。質性研究是一種基于自然情感,以研究者作為研究工具的研究方法,注重實踐價值和個人關懷,強調研究者的自我認識和對研究過程的反思,與教育研究具有天然的親和性。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富偉表示,教師從事質性研究,不僅有天然的優勢,更有助于形成反思性思維,提升專業發展。
“我前幾天和一個小學校長交流,我問他現在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他告訴我是教師沒有眼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向明表示,想提高眼界,必須親身去感受。質性研究工作坊通過構建一個平等交流的學習共同體來幫助教師提高眼界。
2017年,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市反思型教師質性研究室和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培訓中心承辦的北京市反思型教師質性研究課程走進了北京市大興區,以顧國銀為代表的大興班主任與質性研究有了美麗的遇見。
“當學生厭煩老師時,班主任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當我和家長的溝通出現問題,我怎麼處理?”“為什麼小郭同學對作業消極對待”……
不再是隻靠經驗,參加本次工作坊的班主任結合班級管理工作中的現實問題,“做中學,學中做”,利用質性研究方法中的紮根理論或叙事探究路徑,經過訪談、觀察、焦點團體訪談和初級編碼、二級編碼、三級編碼或反思性叙事等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最終寫作成文。
“這些都反映出,工作坊培訓的功效主要體現在思維層面上的變化。”面對班主任們的現場彙報,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鐘祖榮如此點評。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餘凱認為,通過質性研究,班主任能夠更好地察覺,而察覺的能力對他們非常重要。
其中,反思力已成為班主任與質性研究相遇碰撞出來的火花。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魚霞看來,這是教師自主發展最核心的動力。
“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反思來解釋合理性或探索情緒及信念模式,進而促進真正學習的發生。”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附屬實驗學校班主任馮倩表示,通過學習,她學會從煩瑣的工作中理出一些頭緒,找到科學的方法,探索背後的規律。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北校區班主任趙菲認為,反思是自己在思維方式方面最大的改變,“學着并試着不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斷定事情的本因”。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2日第8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