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數千年的曆史中,史籍資料浩如煙海,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财富。可是在翻閱這些史料時,經常會看到例如“太初二年”、“辛未年”等年份,讓人有種不知是何年的困惑。這是因為我國古代采用帝王年号、幹支紀年的方式,來标識年份。
年号是由漢武帝發明的紀年方式,被後世曆代帝王采用,有2000多年的曆史。在此之前,經常采用帝王的執政年份,來标識年份。例如“秦昭襄王八年”、“漢高祖四年”等。
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曆法,由歲星紀年法變換而來的。它由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而成,六十為一周期,周而複始,循環記錄。
下面為曆代帝王年号與公元年份、幹支年份對照表,圖表的比例和A4紙的比例差不多,喜歡的小夥伴,可以自己打印收藏。
(1)秦、西漢帝王年号
秦、西漢帝王年号
(2)東漢帝王年号
東漢帝王年号
(3)三國帝王年号
三國帝王年号
(4)晉朝帝王年号
兩晉帝王年号
(5)南朝帝王年号
南朝帝王年号
(6)北朝帝王年号
北朝帝王年号
(7)隋、唐帝王年号
隋唐帝王年号
(8)五代十國年号(部分)
五代十國帝王年号
(9)宋朝帝王年号
宋朝帝王年号
(10)遼、金帝王年号
遼、金朝帝王年号
(11)元朝帝王年号
元朝帝王年号
(12)明朝帝王年号
明朝帝王年号
(13)清朝帝王年号
清朝帝王年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