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龍山縣八面山景區,露營的遊客在星空下拍照留念。 黃超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曹輝 張福芳 張頤佳 王茜 李曼斯
“五一”假期,龍山縣裡耶鎮八面山嘎西茬烤全羊農家樂老闆向本初的手機響個不停。
“八面山火了,我們家烤全羊也成了遊客必嘗的‘網紅食品’,一到節假日訂餐電話特别多。”向本初高興地說。
2年間,八面山的變化翻天覆地。
長沙市對口幫扶工作組成員、龍山縣政府辦副主任廖帥對此記憶猶新。當年,她作為文旅幫扶專項人才來到龍山,與長沙考察團進入八面山時,公路坑坑窪窪,景區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落後。如今,這裡已成湘西最火的景區之一。
2020年開始,在長沙市的對口幫扶下,龍山先後投入6000多萬元提質八面山景區,修建遊客服務中心、生态停車場,完成景區公路和16棟民宿改造,以及1000畝草甸改良和跑馬道建設等,并于當年8月25日開門迎客。
“2021年國慶節期間,景區共接待遊客超1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逾500萬元。民宿帳篷預訂火爆,村民經營的烤全羊供不應求。”廖帥說。
近日,記者來到酉水河畔,聽龍山居民和幫扶幹部說這裡發生的巨變。
3次“長大”,龍山縣城從2平方公裡擴至18平方公裡
要緻富,先修路。山裡人對路的渴望與執着,是山外人難以理解的。從1995年以來,龍山縣城建成區從2平方公裡增長至18平方公裡,人們總是從路說起。
龍山縣政府辦原主任梁清樹:
退休快10年了,隻要天氣好,我總要到長沙路西頭“打個望”。聽說這裡還要接環城線,龍山縣城又要“長大”咯。
1995年,當時的龍山縣城就2平方公裡大,從最北邊的縣委、縣政府沿着僅有的“大路”新建路而下,過了南門橋就是城郊。
1995年,是長沙援助龍山的起步之年。當時,縣城裡沒條像樣的路,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第一個請求就是給城裡修條好路。我當時任縣政府辦主任,縣裡将牽頭聯絡、上傳下達的任務交給了我。
為了給龍山人民修條好路,長沙3次召開專題會議,做出了“包技術、包施工、包混凝土工程資金”的“三包”承諾,并派長沙市市政工程公司骨幹赴現場指導。
加班加點、夜以繼日,主車道、輔道、兩條綠化帶……當時,長沙人修路的設計、施工工藝我們見都沒見過,那真是良心工程、精品工程。1996年10月,長1385米、寬34米的長沙路正式剪彩通車,縣城裡鑼鼓喧天,人們歡欣鼓舞,這是多年來龍山縣城第一次拉開“長大”的骨架。
龍山縣城投集團董事長田宏應:
這邊是龍,刻上了“湘”;那頭是鳳,刻上了“鄂”。我們站的位置,便是一腳跨兩省的湘鄂情大橋。我作為龍山縣城投集團董事長,因為職責所在,可以說是龍山縣城第二次、第三次快速“長大”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建設者。
龍山縣城和湖北來鳳縣城是全國最緊鄰的縣城,本世紀初相距不到7公裡。2006年,在長沙幫助下,龍山縣城再次擴容,移山架橋開建嶽麓大道。嶽麓大道的修建拓通了湘鄂路與朝陽路,橫穿整個華塘壩郊區,最終跨酉水與來鳳縣城相接相連。
2019年12月26日,龍山北站正式通車,曆史性地将這個邊陲小山城拉進了高鐵時代。當年長沙承諾“龍山不脫貧,長沙不脫鈎”,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過渡期内,長沙再次承諾“龍山脫了貧,長沙不脫鈎”。
新一輪幫扶,落實長沙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着力幫助龍山打造造血功能,開局之筆就是開建全長3.23公裡的潇湘大道。這條路一頭連着高鐵站,一頭接通高速路,預計今年底可全線貫通,屆時将成為新的城市主軸,助力龍山複興工業,助推區域發展。
麻叔“管水”使命終結,吳添春從站起來到富起來
老百姓對變化有着最直觀的感受,他們不知道幫扶工作隊做了哪些“高大上”的事,他們關注更多的是自己身邊的變化。
茨岩塘鎮半寨村80歲的“麻叔”:
我今年80歲了,可直到3年前,才第一次喝上真正的自來水。
村子屬于喀斯特地貌,水源奇缺,從小就看着鄉親們起早貪黑背水。一到旱季,常常是全家總動員,就連五六歲的小孩也會提上小水桶,加入浩浩蕩蕩的背水隊伍。
我們多次上山尋找水源,并兩次籌資,先後修建了兩座水塔,然後我就當起“管水人”。
2018年,長沙金霞經開區投資1039萬元,幫助龍山建設長龍水廠,供興場、興溪、涼水、半寨等村寨飲用,茨岩塘鎮祖祖輩輩缺水之困終于成了曆史。
從2019年起,鎮上1.2萬多人用上了水質更好、供水更穩定的“放心水”,我“管水”的使命自此終結,如今被兒子接到鎮上頤養天年。
洛塔鄉陳莊村殘疾人吳添春:
前不久,我剛參加完第五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長沙市天心區選拔賽,獲得一等獎。站在領獎台那一刻,我無比激動和幸福,能走出大山,來長沙參加比賽,這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我出生在洛塔鄉陳莊村,9歲時不幸患上類風濕關節炎,18歲時病情嚴重,開始與輪椅為伴。為了治我的病,父母輾轉多地,邊打工邊求醫問藥,家裡負債累累,病卻沒有治愈。
看着父母這麼辛苦,我開始在貼吧、論壇賣山貨減輕家庭負擔,但我們村是高海拔山區,去趟鎮上都不容易,更别提寄貨,網絡也是斷斷續續,常常需要我爸背着我去高處尋找網絡。
2017年,長沙市天心區對口幫扶隊入駐洛塔鄉。得知我的情況,幫扶隊和洛塔鄉政府一起在鄉裡搭建電商服務中心,為我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和基礎電商設備。我也從陳莊村搬入了洛塔集鎮,專注做電商。去年,我們電商收入突破300萬元。
如今,在湘雅二醫院醫生幫助下,我重新站了起來。家裡也還清了外債,迎來了重生。
黃鵬追求黃柏紫蘇夢,劉化祥的寶貝是羊肚菌
從2017年開始,長沙市實行區縣、園區和相關單位一對一幫扶龍山17個鄉鎮,以加快龍山脫貧步伐。2021年,又選派37名幹部進駐龍山開展幫扶,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長沙縣駐水田壩鎮幫扶工作隊隊長黃鵬:
2017年長沙縣對口幫扶水田壩鎮以來,新建道路、村民服務中心、公交車站、學校、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發展黑山羊、中藥材等産業,全鎮面貌有了明顯改善。初夏,水田壩鎮中灣村的藥材基地,黃柏、紫蘇迎風搖曳。目前,全鎮種植黃柏近1萬畝。
長沙縣幫扶工作隊入駐後,通過實地考察、多方調研,結合村民小組實際和村民意願,最終決定在黃柏樹下種紫蘇,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預計每畝可年産紫蘇幹葉50多公斤,實現畝增收2000元。
黃柏種植8至10年後便可開始受益。現在,第一批種下的黃柏樹已長到4米多高。想到鄉親們即将收獲,我真高興啊!黃柏樹全身是寶,皮、葉都可入藥,按照每畝種植200株計算,一畝黃柏就可給村民帶來7萬元左右的收入,平均每畝每年可增收8000來元。
首批紫蘇黃柏套種成功後,中灣村将推動大戶帶頭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穩定增收緻富。
芙蓉區駐靛房鎮幫扶工作隊隊長劉化祥:
今年,是我在龍山縣靛房鎮這個土家族聚居區幫扶的第4個年頭。
2017年,長沙市芙蓉區對口幫扶靛房鎮以來,先後投入6090萬元,新建道路、廣場、橋梁;擴建學校、醫院;發展白茶、羊肚菌等産業,靛房鎮有了很大的變化。
特别是羊肚菌,那可是我的寶貝。靛房鎮萬龍村山上有野生的羊肚菌,我們拿去給湖南農大的教授檢測,沒想到硒含量比别的羊肚菌高出24倍。我們決定在萬龍村種植羊肚菌。
村民向飛是第一個嘗試種植羊肚菌的。開始時,我們一起探索技術,請來專家指導,一起播種搭棚,幾乎住在了田地裡。在失敗一次後,最終獲得成功。收獲那幾天,我真是太高興了,連着幾天都發朋友圈,很快第一批羊肚菌便被銷售一空。
現在,我們種羊肚菌的技術有了,銷路有了,每畝年利潤有1萬多元。在種植大戶向飛帶動下,萬龍村及周邊搭起了400多畝羊肚菌棚,産量逐年增長。我現在又在琢磨包裝和品牌,想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把靛房鎮羊肚菌的品牌打得更響亮。
三年扶貧行,一生龍山情
1995年以來,長沙市累計派出200餘名幹部來到龍山縣駐鄉聯村,很多人幫扶結束回到長沙後,還是心心念念想着龍山這個“第二故鄉”。
曾挂職任龍山縣委常委、副縣長的張紅民:
我和龍山的故事要從2008年3月說起。那一年,作為長沙青年志願者,我跋山涉水曆時兩天,第一次走進龍山。在茨岩塘鎮小學,簡陋的校舍、薄弱的師資、衣着單薄的孩子讓我深感痛心,我發誓一定要竭力幫助他們。
山水有相逢。2018年3月,我挂職任龍山縣委常委、副縣長,有幸成為長沙在龍山扶貧接力賽跑的第11位接棒人。我堅信扶貧先扶智。聽說縣裡學校圖書缺口達55萬冊,我多方奔走,獲得共青團長沙市委等單位大力支持。
2019年10月,龍山縣思源實驗學校收到了第一個“禮包”——100本嶄新的課外書,讓孩子們樂開了花。接着,第二個、第三個……該校前後收到文學、寓言、漫畫、科普等各類書籍8萬餘冊。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龍山縣多所中小學收到的捐贈書籍突破55萬冊,很多條件較好的學校建起了自己的圖書館,為孩子們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
三年扶貧行,一生龍山情。
望城區駐支家村幫扶工作隊原隊長劉波:
雖身處長沙,但回憶常常把我帶回在龍山的那段日子。
洗車河鎮支家村是我們望城區對口幫扶的貧困村,離縣城有70多公裡。當時的支家村,被戲稱是“三空村”——村莊空心、經濟空殼、腦袋空空。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幫扶隊動起了腦筋。
2016年,我們和支家村黨支部一起帶着群衆流轉1000多畝地種植水果。村黨支部設立黃桃産業、猕猴桃産業、臍橙産業、柰李産業4個産業黨小組,把黨組織建在精準扶貧一線,村裡黨員骨幹、産業大戶、技術能手成了各産業黨小組組長。目前,該村初步形成了以水果為主導的緻富産業,“錦繡龍山”水果品牌小有名氣。
現在,還有不少村民經常給我發一些村裡的圖片、視頻,我着實感到這裡組織強了、産業興了、鄉風淳了。聽當地幹部說,現在的支家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我打心底裡高興,期待有機會再回到我熱愛的支家村,看看那裡發生的新變化。
本文來自【華聲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