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4歲吳師傅:賣了34年蔥油餅,每天限量300個,名下有3套房子
導語:在上海,蔥油餅的鋪子遍地都是,但是稱得上老字号的并不多,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阿大蔥油餅”,“阿大”是老闆吳師傅的綽号,因為BBC的一檔節目,他家的蔥油餅徹底火了。顧客除了當地人之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外地遊客,無論是烈日酷暑,還是寒冷冬日,店外從來不缺長隊,有的人來晚了,排隊兩三個小時才能買到蔥油餅。
出生于1957年的吳師傅,在年輕時一天能做600個蔥油餅,現在年事已高,手腳沒有那麼利索了,特别是脊椎側彎越來越嚴重,頭低得都快要跟桌面持平了,所以蔥油餅每天隻限量300個,為了讓顧客都能夠買到,還特地規定了每人限購五個。
吳師傅一天的日常
做過餐飲業的人都懂得,如果7點開門,那麼要提前好幾個小時準備,有一句話形容得很貼切——“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所以阿大也是過得這般生活。雖然店鋪6點才開門迎客,但是他每日雷打不動淩晨3點起床,數十年如一日,起床後和面、切蔥粒、生爐子等等,都是一個人親力親為。
之所以阿大蔥油餅深受歡迎,是因為吳師傅保留了老上海的傳統味道。在制作蔥油餅的過程中,吳師傅依舊遵循老方法,即用明火燒掉蔥油餅上多餘的浮油,這樣蔥油餅吃起來不僅不膩,而且口感和味道都能達到最均衡标準。但是這個步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所以很多蔥油餅店為了追求高效率,都直接省略掉,所以你怎麼也嘗不到老上海的味道。
從早上6點開始幹活,一直到工作,吳師傅才稍稍等下來,三五口趕緊把午飯吃完,又繼續工作了,他解釋說不想讓排隊的客人等太久,自己簡單吃一點填飽肚子就行。直到下午六點收攤,這才是他最放松的時刻,親自下廚做一兩道菜,酌一杯小酒,惬意而舒适,不過到了七八點,吳師傅就要睡覺了,因為三點就要起床工作了,他必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精力。
做蔥油餅的故事
在80年代,吳師傅失業之後,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幹重體力活,他看到上海有不少賣蔥油餅的路邊攤,于是他尋思了一宿,決定拜師學藝,從零開始,一心一意地學習做蔥油餅的技術。當時他還是年輕人嘛,學東西做事情非常快,而且态度勤勤懇懇,很快就學會了整套做蔥油餅的技術。
1982年,吳師傅正式出師,開始在路邊攤賣起了蔥油餅,不過擺攤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有時刮風下雨,有時被城管驅逐,于是他找了一間臨時房,算是開了一家蔥油餅鋪子,由于味道純正,價格實惠,于是很受鄰裡街坊的歡迎,生意也逐漸邁入了正規,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一番。
不過,沒有什麼事是一帆風順的,2016年吳師傅就遇到了一件讓他頭疼的煩惱事,因為長久以來都是無證經營的狀态,所以工商部門查處了,店鋪不得不關門了,他也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但是,社會上還是好心人多,在别人的幫助下,吳師傅辦齊了所有的手續,也擁有正規的營業執照,而且還搬到了臨街店鋪,阿大蔥油餅又回歸到大衆的視線之中,排長隊的情形又恢複了。
關于蔥油餅的傳承
在重新開業之後,有不少年輕人都前來拜師學藝,但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蔥油餅的技術有多難學,而是太難堅持了——每天早早起來太苦了,每日工作十二個小時太累了,沒有一個徒弟能夠堅持下來,最厲害的一個,掰掰手指頭一算,堅持了6個月之久。
後來,有人找過吳師傅,商量開連鎖店的想法,但是都被他堅決地婉拒了。他心裡很明白,如果店鋪一擴展,分店的手藝、火候、味道很難保持得一模一樣,那麼等于是把自己的招牌砸了,這可行不通。
雖然吳師傅有一個兒子,但是他并沒有繼承父業的意思,關于蔥油餅傳承的問題,阿大也明确表示過——“等到做不動了,就不做了”。
關于3套房子的事兒
最後一個問題,很多人都說吳師傅有3套老洋房,這确實是真的,房子是父母的遺産,不過面積都非常小,最小的一套隻有18平方米,最大的一套也不過30多平方米。
你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分享自己的想法。今天春姨的分享就到這兒了,如果你覺得文章好,請分享轉發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喜歡我就點個關注吧,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