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10月4日是重陽節。重陽節前後,正是螃蟹膏滿黃肥之時,因此重陽節還有吃螃蟹的習俗。唐代詩人殷堯藩即使在病中還念念不忘蟹的美味:“重陽開滿菊花金,病起支床惜賞心。紫蟹霜肥秋縱好,綠醅蟻滑晚慵斟。”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說“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都是重陽節吃螃蟹的最好例證。
魯迅曾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那麼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
佚名《荷蟹圖》,清代
民間流傳有一種傳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叫做巴解。
相傳大禹治水時代,陽澄湖有一種夾人蟲,長相兇惡,每到夜晚就爬上岸邊偷吃稻子,并且用那雙強有力的鉗子夾傷人。當地人非常懼怕但又無可奈何,隻能用火把驅趕,但火把一熄滅,夾人蟲又卷土重來。大禹來到江南治水,派壯士巴解督工,但夾人蟲經常妨礙工程進展。巴解想出一個辦法:在湖邊挖溝。傍晚,夾人蟲爬上來進入溝裡,巴解用事先準備好的開水澆進去,夾人蟲就被燙死了。一會兒,一陣微風吹來,巴解聞到一股從未體驗過的香味,于是好奇地把夾人蟲外殼剝開,香味撲鼻而來,于是壯着膽子咬了一口,發現味道鮮美,是難得的美味佳肴。這個故事很快在陽澄湖區域傳開了,于是人們再也不怕夾人蟲,而是将其作為餐桌上的美食。
後來大家為了感激巴解,便在“解”字的下面加了個“蟲”字,然後将夾人蟲稱為“蟹”。
文史作家侯印國告訴記者,這個民間傳說并無依據,古籍中也沒有記載這件事,大概是近現代有人根據“蟹”字創作出來的。事實上,中國人很早就見過螃蟹,《莊子·秋水篇》中說“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意思是:回過頭來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蟲、小蟹和蝌蚪,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的快樂。);《國語》裡也有“吳稻,蟹不遺種”(吳稻被蟹糟踐得一點不剩)的文字,我們更熟悉的可能是《荀子·勸學》中的“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可見春秋戰國時期,螃蟹已經是個常見的物種了。
我們見到的螃蟹都是八條腿,《荀子》裡卻說“六跪”(六隻腳),為什麼呢?侯印國說,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當時的版本抄錯了,後世版本一般為“八足”。《世說新語》裡還記載了一件趣事:東晉名臣蔡谟到了江南看到一隻蟛蜞,大為驚喜,吟誦着《勸說篇》裡的“蟹有八足,加以二螯”,說這不就是傳說中的螃蟹嗎?馬上讓人煮好了端上來,吃完上吐下瀉。名士謝尚聽了這事就嘲諷他,“卿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用今天的大白話來說,就是“你不好好讀讀詞典《爾雅》,弄明白螃蟹長啥樣,讀了《勸學》就到處亂吃,可不得吃死你嗎!”
謝尚意思是,如果蔡谟熟讀《爾雅》,就能在《釋魚》篇讀到彭蜞的有關記載,彭蜞雖然也是“八足二螯”,但“似蟹而小”,跟螃蟹還是有差别的。
侯印國說,從文獻來看,最早吃螃蟹的有可能是周天子。在《周禮·天官冢宰第一》中說“庖人”這個官職需要負責“祭祀之好羞(馐)”,那這個用來祭祀的好馐有什麼呢,東漢鄭玄的注裡說有“青州之蟹胥”,這種産自山東的蟹醬用于祭祀,有沒有人吃就不知道了。《汲冢周書》裡說周成王時,海陽獻蟹。但成王吃了沒有,史無明文。整個先秦兩漢,看見螃蟹的多,親自動口吃螃蟹的就很少了。
徐渭《蟹魚圖》,明代
目前可以找到的,關于“天下第一個吃螃蟹”的最早明确記載的,隻有東漢郭憲撰的《漢武洞冥記》(簡稱《洞冥記》)。其卷三有“善苑國嘗貢一蟹,長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殼勝于黃膠,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善苑國是西域諸國之一,向漢武帝進貢了一隻大螃蟹,身長九尺,有一百個爪子。《洞冥記》記怪異之事,但有些材料,也有一定學術價值,後代文人樂于采摭征引,但大都荒誕不經,這來自西域的螃蟹也算不得數。
雖然史料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難以查考,但最愛吃螃蟹的名士,卻有兩人不得不提。其一是晉朝名士畢卓。《晉書·畢卓傳》中說畢卓一生的願望,就是:“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一隻手端起酒杯,一隻手拿着蟹螯,人生之樂,莫過于此,這是多麼潇灑的人生。後來宋代蘇轼的詩句“萬斛船中着美酒,與君一生長拍浮”,用的正是這個典故。另一個則是被後人推為“蟹仙”的李漁。他對螃蟹堪稱癡迷,自稱“終生一日皆不能忘之”,家人稱他是“以蟹為命”。螃蟹價格貴,他吃的又多,囊中往往因之羞澀,于是乎每年不到螃蟹上市的時節,他就開始早早存錢,準備用來買螃蟹,這筆錢他叫做“買命錢”,他對螃蟹的癡迷可見一斑。
從史料來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或許是周成王,也可能是漢武帝,但在民間,肯定早有人品嘗過螃蟹的美味。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說“蟹是美味,人人喜愛,無間南北,不分雅俗”,重陽節食蟹,正當其時。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楊民仆
編輯: 陳潔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