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因為一道期末考題,作家畢飛宇被天津中學生“圍攻”!想起了去年高考被草魚支配的恐懼
澎湃新聞記者 沈河西
這兩天,著名作家畢飛宇的微博被一群天津中學生給“攻陷”了。畢飛宇微博下面清一色的評論是:畢飛宇老師,您的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體現在哪裡?
此事起因是最近天津濱海新區高一期末統考語文試卷的一道閱讀題,選了畢飛宇非虛構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诃德”》中《大地》那章片段。
讓廣大考生們倍感困惑的是,“此文的厚重感體現在何處”這個問題到底要怎麼答。于是,在考場上因為這道題一籌莫展的學生們就不約而同地跑到畢飛宇微博下面留言、發私信去了。
那麼,畢飛宇本人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在接受天津《每日新報》采訪時,畢飛宇坦言:“讓孩子們回答這個問題是不合适的。所謂的厚重感,可能是老師們的閱讀感受,要知道,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與感受能力與老師的差距是巨大的,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這裡頭有失公平。就說我自己,我也是30歲之後才能閱讀《紅樓夢》的,不是我不認識《紅樓夢》裡的字,是生活閱曆不夠,理解不了。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如果有人問我《紅樓夢》的厚重感,我估計我說不出什麼來。我的年紀到了,我自己厚重一些了,《紅樓夢》才開始在我的眼裡厚重起來的。厚重感不外乎兩點,一,曆史感,二,存在感,也就是哲學感。
這兩點都需要時光,需要生活的曆練與積累。我個人認為,面對中學生,我們更多地還是要從基礎性的東西入手,比方說,字詞、語法、修辭、篇章,不要小看了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積累到一定的地步,它的好是自然而然的。
畢飛宇
《蘇北少年“堂吉诃德”》
那麼,一線語文教師會怎麼評價“厚重感”這種問題?就此,澎湃新聞記者采訪了上海語文特級教師、複旦五浦彙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在黃玉峰看來,這屬于典型的大而無當的設問,指向不明确。“你到底要問什麼?厚重這個詞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來解釋,沒有人解釋得清楚。(厚重)指的到底是很有曆史感,内容豐富,對于問題的認識非常深刻,還是别的什麼?你到底要我回答什麼呢?所以學生無法知道要回答什麼問題。這說明出題人不明确,他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自己可能也不太清晰。”
那麼,類似“大而無當”的設問在今天的基礎語文教育中是否普遍?對此,黃玉峰認為不算普遍,現在最普遍的還是标準化的答案,就是強迫人家同意你的觀點。“我認為這個文章很好,怎麼好?可能是沉痛的,可能是優美的,個人讀出來的感受是不同的,但命題人一定要和他一樣的結論。”黃玉峰稱這種用标準答案來強迫學生的命題和教學方式是“語文教育的專制主義。”
除此之外,黃玉峰也談到,另一種很成問題的命題方式就是設問太大,看似什麼都可以回答,但是标準答案又是比較死的,學生就沒方向,這樣的設問在每次高考題目中經常會出現。
當然,就基礎語文教育來說,這樣的問題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很多命題甚至讓學生和大衆哭笑不得。但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語文命題的問題依然如故?對此,黃玉峰也頗感無奈,他說:“我也呼籲了好多年如何來改變這種模式,但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響應。出題的人不敢大膽走出去,到現在也沒有什麼根本的改變。我以前寫過一封很長的信給考試院,說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改?結果隻是找我交談了一下,但也沒什麼回音。”
網友評論
或者:厚重感來自于閱曆,泡在作業裡的人,哪來的厚重感?
Chuest:我們高中的語文老師批改這種閱讀題的時候,隻要你言之有物,她覺得你有自己的理解,就算你對,并不會硬要你照着标準答案寫。
依稀記憶:哭笑不得
泡泡 :厚重感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感覺,但就是不知道從哪方面答。
CoffeeTulip:想起了17年高考語文中那個道關于魚眼睛的閱讀題!
新聞回放
2017年,浙江卷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讓許多考生一臉茫然,有人笑稱“高中三年,竟然輸給了一條草魚”(文中的美味,指的是草魚)。
這篇閱讀理解所選取的文章,是鞏高峰的《一種美味》,文章大體内容是一個家庭吃魚的經曆。該大題最後兩道小題的問題設計,讓許多考生苦不堪言,“理解《一種美味》”、“文章結尾賞析”,該文章末尾為“現在,它早死了,隻是眼裡還閃着一絲詭異的光。”
據考生們介紹,這兩道題,“前一道6分,後一道5分,我估計我加起來都拿不了5分。”
于是,有考生在原作者鞏高峰的微博留言,“那種詭異的光,究竟表達了什麼。”
而原作者的回複讓人哭笑不得↓
對此,鞏高峰忍不住吐槽,自己的文章被用在閱讀理解上,可是“我是真做不出來,我估計我做出來還沒有他們做得好,現在标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啊,我又哪裡知道結尾有什麼意義。”
很顯然的是,他自己對于自己的文章也隻能“閱讀”無法“理解”。
澎湃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