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餐飲工坊?本文作者/顧筝上海的餐飲是一個龐大的外包項目,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上海餐飲工坊?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作者/顧筝
上海的餐飲是一個龐大的外包項目。
當你點上豆漿粢飯、生煎鍋貼、大餅油條、蛋餅蔥油餅、羌餅蟹殼黃、小籠饅頭肉饅頭……會發現它們都不是上海人做的。
把大塊餐飲版圖拱手讓出,一般是認為上海人吃不起這個苦。
但是這樣說,上海籍餐飲老闆們表示不服。
01
偌大的上海餐飲江湖,上海老闆卻不是占了最大數量。
這就像在一個班上,第一名的位置被轉學來的學生拿走了。
轉學生熬得了夜,“刷得了題”。
開在居民區的包子鋪淩晨4點半就能賣出第一屜熱氣騰騰的包子,師傅天天2點起床準備;
開在菜場的生煎店老闆老闆娘淩晨3點起床和面,做生煎的技術是早年向上海師傅學的……
這些“轉學生”都是安徽籍老闆。
根據微信公衆号“城市數據團”對外賣平台所提供數據的分析,在上海的餐飲門店(非大型連鎖餐飲品牌)中,安徽籍老闆最多,占25.3%。
而且學霸就是學霸,不偏科。
他們涉獵極廣,從早餐的包子生煎到夜宵的燒烤涮肉,從主食的蓋飯牛肉湯到小吃的炸雞糖葫蘆,隻要市面上有的,安徽籍老闆鮮有不做的。
最關鍵的是,他們“掌控”了上海本土小吃的半壁江山。
前段時間,我們寫了上海小吃界頂流——生煎饅頭(别争了,上海頭号名點心就是它),小楊生煎派和大壺春派永遠在争吵。
然而不管怎麼吵,安徽籍老闆掌控了上海近五成(48.1%)的生煎小店。
安徽老闆能不能做出地道的生煎饅頭?這樣的疑問有點像“尋吼勢”(存心挑釁),因為上海的生煎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是一個外包項目了。
李家1990年代就到康興菜市場開生煎店了。
“我們特地去學的。”老闆娘很爽朗。早市已過,她手上不閑着,但也有了一點閑暇可以說話。
康興菜市場裡,生煎饅頭店是安徽人開的。
康興菜市場所在的康健街道在1990年代是一個新建社區,有20幾個街坊,5萬多居民,很多人都是因為市中心房子拆遷而來。
李氏生煎館一開張,生意就很好,老闆娘把家裡人都叫來幫忙,現在店裡有6個人。
李氏生煎館的老闆娘(左二)一臉爽朗的笑容
二十多年間,他們從當年1塊錢一兩的生煎賣到了現在的7塊錢一兩,從當時的煤炭爐做到現在的電爐,幹掉了另一家競争對手,成為康興菜市場内唯一的一家生煎店。
而那麼多的上海本土居民,沒有人想到來做生煎小老闆。
02
不僅是生煎的半壁江山掌控在安徽籍老闆的手裡,其實如果要買個早餐,吃個小吃,多少都有碰到安徽老闆的幾率。
就連在康興菜市場這樣一個小小的考察點,也能看到這一數據體現。
康興菜市場進門之後,走道兩邊都是小小的飲食店,覆蓋了包子店、餅店、生煎店、豆漿粢飯店、大餅油條店、馄饨店等各種飲食小店類型。
其中,安徽籍老闆超過三分之一。
安徽籍老闆不僅在數量上取勝,他們還特别擅長“補課”,會“入鄉随俗”。
在李氏生煎館對面的小敏蔥油餅店也已開了20多年。
“從小姑娘開始做起,很多人吃着我們家的餅長大的。”老闆娘小敏快人快語。
小敏蔥油餅在康興菜市場開了二十多年
小敏和老公都是安徽人,老公家本來就是做餅的,但在上海開店,他們學了很多上海的餅式。
攤位上有兩種蔥油餅,一種是他們當地的蔥油餅,一種是老上海蔥油餅。
小敏蔥油餅既賣安徽蔥油餅(左),也賣上海蔥油餅(右)。
還有一款雞蛋餅是他們家的招牌。
“這個雞蛋餅應該是你們上海最早最早的特色,很多老顧客從很遠的地方打車來吃,說是他們小時候的味道。”
去學做餅的還有另一家開了20年的店,他們家主打烘烤餅類。“我們學的嘛。蟹殼黃,上海人喜歡吃這個。”店老闆說。
夾在兩家福建千裡香馄饨當中的吉祥馄饨店一點也不怵,他家主打的是上海口味。
老闆說,在這個菜市場裡,算上樓上賣魚賣菜的,安徽老闆大概要占到80%左右。
走出康興菜市場,走到其他街區,也能看到很多積極融入這座城市、給上海人帶來上海美味的安徽老闆。
襄陽南路南昌路口的小店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安徽屬性,因為紅色标牌上寫着“淮南牛肉湯”。
而和這一當地特色小吃mix(混合)在一起的,是上海大鍋貼。轉動着鐵鍋煎鍋貼的阿姨說,他們是安徽人,特地學了做鍋貼的手藝。
這家小店是混搭風,上海鍋貼、生煎搭配淮南牛肉湯。
沒想到淮南牛肉湯和鍋貼還挺搭。
03
上海人在餐飲江湖的弱勢地位在于,不僅第一名位置不保,目前所在的第二名,地位也有點岌岌可危。
上海籍老闆所開的餐飲數量占到了13.9%,而緊随其後的河南籍老闆占9.8%、福建籍老闆占8.7%、江蘇籍老闆占8.3%……
如果這些“轉學生”抱團,就沒上海老闆什麼事了。
不過這些轉學生不像第一名那樣全面發展,他們有點偏科。
在康興菜市場内,兩家福建千裡香馄饨比鄰而居,同态競争。
離這家千裡香馄饨不遠,還有另一家同态競争。
“沒有辦法嘛。不過我們關系不壞。”其中一家店的老闆介紹說,他們都是福建老鄉。
像千裡香馄饨絕大多數都是福建人開的一樣,上海的沙縣小吃累計九成都是福建老闆。
再細一點就是,累計七成的老闆們出身沙縣所在的三明市,四分之一出身沙縣。
這些餐飲老闆們熱衷于把家鄉的特色帶到上海,讓上海人嘗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美味。
廣西籍老闆經營着上海46%的螺蛳粉店。
來自湖南長沙浏陽市的老闆開了上海近五成的浏陽蒸菜館(43.1%)。
山東老闆、河北老闆、河南老闆們也紛紛把自己的特色小吃餃子、驢肉火燒、胡辣湯帶到了上海。
他們在上海守住了鄉愁。
04
上海老闆也嚴重偏科。
他們經營着上海近四成的咖啡館、約28%的面包店、33%的甜品店、36%的奶茶果汁店,在這幾個品類占比遙遙領先。
看上去,上海老闆很挑剔,盡挑有“小資情調”的店開。
在襄陽南路上開咖啡館coffee is的老闆娘徐玲以自己開店的原因來分析上海老闆的心态:
想賺自己覺得開心的鈔票,要清爽點,不龌龊,節奏感松弛點。
把餐飲江湖的絕大多數版圖拱手讓出,一般是認為上海人吃不起這個苦。
在許多人眼裡,開咖啡館似乎是件輕松的事。
但是這樣說,上海籍餐飲老闆們表示不服。
我們采訪過的面館老闆娘曾二十年如一日保持着這樣的生活節奏:晚上7點多睡覺,夜裡12點半起床準備燒新鮮的澆頭。
店裡員工不夠時,上海80後小夥黃俊梁在家裡所開的雲之橋過橋米線店幫忙。“早上8點半出門,晚上10點半到家,在店裡可以走15000步。”
即使是在大家看起來輕輕松松的咖啡館,徐玲說:“也是非常非常苦。”
開業前期為了省人工,她一個人在店裡,從早上7點做到晚上10點,回家累得倒頭就睡。
周末晚上夫妻倆在家烘豆子,烘到大半夜送到店裡,馬路對面如探頭一般的阿姨聽到動靜,開門出來張望:“哦喲,開咖啡館噶辛苦啊。”
參考資料:
1. 《誰在經營着上海飲食江湖?》,微信公衆号“城市數據團”,2020年02月25日
- END -
寫稿子:顧 筝/ 拍照片:顧 筝/
編稿子:韓小妮/ 寫毛筆:劉 娴/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圖表來自“城市數據團”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内容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