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2 04:14:13

中國書法之美是世界上獨以無二的,欣賞書法得知曉書法的曆史和書法的常識。書法的曆史包含了書法史及中國曆史(書法家的創作背景);書法常識則包含了文字學知識、書寫技巧、鑒别碑帖的能力及藝術涵養等。相信您看了也會說:不要輕易說懂書法!

1、要懂古今之書法演變:書法史

書法的演變是有前因後果的。從殷商的甲骨文到現在所看到的文字,五千年的歲月展露無疑。欣賞時要清楚書法史,了解什麼是隸書、草書什麼是楷書,不能将不同類别的書法進行比較。

2、要懂古今之書法家背景:曆史

著名的書法作品大多都有一段趣聞,這有助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如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蘭亭序》就是在略有酒意時寫下的,事後多次嘗試也寫不出更好的作品。如果知道這點,就可以深入地欣賞《蘭亭序》,否則就無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後果,筆意也無法捉摸。

3、要懂文字學知識:文字學

書法家最愛在寫時進行一些變化而達到一定的效果,有時将多種字體(如隸書、草書)合為一種字體,有時學倉颉造字,為文字增減筆劃。如果不懂文字學,書法中所注重的「整體感」便消失殆盡,沒有了字距、大小之美。

4、要懂鑒别碑帖:看得多

欣賞書法必具備鑒别碑帖之能力,避免欣賞到僞帖而不自知,完全吸收,将不利于書法的學習和欣賞。

5、要懂書寫技巧:要實踐

所謂「内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大部分書法鑒賞家同時也是書法家。知曉書寫技巧則可以真正體會書法之美、用筆用墨之妙。

6、要有藝術涵養:綜合素養

書法是一門藝術,欣賞書法時要置身其中,投入欣賞,用心去看,去體會書法的"骨力"、 "姿态"、"神韻"、"氣魄",才能真正達到欣賞書法的目的。

十大行書欣賞

十大行書之首——《蘭亭序》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1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遊之事。全篇寫的從容娴和,氣盛神凝。被後世學書者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共計三百二進制十七個字,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迹。這樣的基于資質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 ,确實是當之無愧的。

蘭亭書法,符合傳統書法最基本的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内恹”的筆法偏重骨力,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簡潔;在書寫技巧上包含了無數變化之道,僅一個“之”字就有十餘種寫法,在傳統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為樣闆。千餘年來,曆代文人多以《蘭亭序》為标準,筆耕不辍。人們習慣地把書法家寫《蘭亭序》的水準作為衡量其傳統功力的尺度。

《蘭亭序》不愧為博涉衆美的經典之作,讀其文、賞其書、品其趣,是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2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紙本,縱28.8厘米。橫75.5厘米,共234字(另有塗抹字30餘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顔真卿為楊國忠排擠, 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範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顔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讨叛,被推為義軍首領。時顔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顔杲卿派其第三子顔季明與真卿聯系,聯合反叛。顔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守土門(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顔杲卿派長子顔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群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為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顔杲卿孤軍奮戰,苦戰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顔季明等被殺頭,顔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顔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淩遲處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顔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顔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即派杲卿長于顔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隻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顔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随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釋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外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爾挺生,夙标幼德。宗廟瑚琏,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河圖逆賊閑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蹩。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複。天下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攜爾首榇,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顔!嗚呼哀哉!尚飨。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3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轼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轼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歎。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轼此時惆怅孤獨的心情。《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着起伏的情緒。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顔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第四行書——《伯遠帖》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4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迹,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态緻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後歸吳廷,曾刻入《馀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内府,并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珣,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虜将軍,并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谥獻穆。董其昌評:“王珣潇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第五行書——《韭花帖》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5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迹麻紙本,高26厘米,寬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劄,内容是叙述午睡醒來,腹中甚饑之時,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

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緻,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态者有殊,然欹側取态,故是少師佳處。”此帖的字體介于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意。《韭花帖》,被稱天下第五行書。盡管《韭花帖》無論在用筆還是在章法上都與《蘭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韻卻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黃庭堅賦詩盛贊其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清曾協均《題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觀此真迹,始知縱逸雄強之妙,晉人矩度猶存,山谷比之“散僧入聖”,非虛議也。”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為清内府藏本,今藏無錫博物館,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為裴伯謙藏本,見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為羅振玉藏本。據考證,三本中隻有羅振玉藏本為真迹。此帖曆來作為帝王禦覽之寶深藏宮中,曾經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紹興内府。元代此本為張宴所藏,有張宴跋,明時歸項元汴、吳桢所遞藏。乾隆時鑒書博士冒滅門之罪,以摹本偷換,摹本留在宮中,即為清内府藏本;真迹後來流入民間,清末為羅振玉購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第六行書——《蒙诏帖》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6

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中書舍人,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學顔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勁豐潤,自成一家,米芾曾評其書:“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相傳穆宗皇帝曾問他筆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筆谏也。”他所寫的碑版極多,以緻當時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會被人們罵為不孝子孫,但行書流傳極少,因此,就越發顯示《蒙诏帖》的彌足珍貴了。

《蒙诏帖》,墨迹紙本,又名《翰林帖》,高26·8厘米,長57·4厘米,大字行書,計7行,27字,書于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當時柳公權四十四歲,年富力強,正是他書法創作的颠峰期,所以字如驚鴻擊空,遊 獨弋,後人曾疑其僞,但明詹景鳳《玄覽編》說:“柳誠懸墨迹帖一卷是真。筆法勁爽而縱橫悉如意也,蓋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且帖後钤有“紹興”、“韓世能印”、“馮氏鹿庵珍藏圖書籍印”、“安岐之印”等鑒藏印,說明曾經宋内府、明韓世能、清馮铨、安岐收藏,以後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帖氣勢磅礴,痛快酣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宏,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其結體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縱勢,而是因形而變,依勢而化,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正勢,而是欹側多姿,險絕有緻,不拘常規,放浪形骸,極少唐朝森嚴法度的束縛。其用筆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鐵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剛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圓,或露或藏,粗不臃腫,細不纖軟,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筆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誠如周必大說:“沉着痛快,而氣象雍容,歐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參差錯落,虛實疏密,相映成趣,前後照應,一氣貫注,擒縱收放,随勢幻化,“枯潤纖濃,掩映相發,非複世能仿佛。”

天下第七行書——《張翰思鲈帖》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7

此帖也稱《季鷹帖》,是歐陽詢為張翰寫的小傳,屬于行楷,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體修長嚴謹,筆力剛勁挺撥,風格平正中見險峻之勢,是歐書中的精品。

後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複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歎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争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緻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别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于取勢,綽有餘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書——《蜀素帖》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8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制作講究。此卷相傳為邵氏 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滞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南 宮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随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 色有濃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面出 鋒”。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态萬千,充分體現了他“ 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并以欹側為主,表現了 動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當為生平合作”。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初居太原,繼遷襄陽(今屬湖北),後室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以其才華橫溢,狂放不羁,故人又稱“米颠”。據《宣和書譜》說:“米芾書學羲之,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自謂善書者隻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寸紙數字,人争售之,以為珍玩,請求碑榜,戶外之履常滿。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為寶晉齋”。其于書法各體兼善,尤精行書,大刀闊斧,獨往獨來,沉着痛快,奇縱變幻,振迅天真,出人意表。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代表作是《虹縣詩》、《多景樓詩帖》、《研山銘》、《苕溪詩》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最為得意。

《蜀素帖》,絹本長卷,有烏絲欄,高29·6厘米,長284·2厘米,計71行,658字,内容是自作五七言詩八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恒之手,後入清内府,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颀長,風姿翩翩,随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滞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樯陣馬的動态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贊此帖:“蜀缣織素鳥絲界,米颠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樯陣馬絕痛快”。

天下第九行書——《松風閣》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9

黃庭堅,字魯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轼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迹,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着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顔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于點畫用筆的“沉着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書,趙孟頫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歎。”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于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态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于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天下第十行書——《土母帖》

學會了這三種書法你就赢了(知道這6條還真不敢說)10

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北宋書法家。字得中,号嚴夫民伯。後随母遷居洛陽。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簡靜,風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禦史台。被人稱“李西台”。好遊山水,多留題。自稱嚴夫民伯,善書劄,草、隸、篆、籀俱妙。是當時無人敢望其項背的名書法家。《宋史》謂其“善書劄,行草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習,争取以為楷法。”李建中一生由于經曆了唐、五代、宋幾個時期,他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元趙孟頫說:“西台書法去唐未遠,猶有唐人餘風。”傳世書迹有行書墨迹《土母帖》。傳世書迹還有《李西台六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土母帖》,行書墨迹,紙本。縱31.2厘米,橫44.4厘米,10行,共104字。後有蕭引高、王嚴實、王稱等跋。《珊瑚綱》、《書畫彙考》、《墨緣彙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是傳世的《西台六帖》之一。此帖用筆沉穩,法度謹嚴,有歐陽率更神韻,結構淳厚謹嚴,論者認為此帖清麗圓熟,恣态橫生,深得“二王”筆法。李建中墨迹傳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規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見出他那深湛的書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頗為後世珍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