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一回,在文章裡提到了“幹泡”。
不少的朋友,不知道這是什麼。
泡茶喝茶這麼多年,竟然不知道茶葉還能幹泡。
難道這像幹洗衣服那樣,可以不用水嗎?
當然不是。
幹泡的概念,是功夫茶裡的說法。
原本上,功夫茶式的泡法,不分幹和濕,統稱為功夫茶。
直等到最近幾年來,台灣的茶空間概念傳到了内地,幹泡台和茶席漸漸的在茶圈裡流行。
為了以示區别,原先泡功夫茶時,那種水沖水流,滿桌子都是水的泡法,就被稱為濕泡。
濕泡法,就是傳統的茶葉店裡,最司空見慣的方式。
一大張的茶盤,上面擺上茶杯。
喝茶時,但凡有多餘的茶水,直接往大茶盤上一倒,水流就順着橡皮管子,彙入到茶水桶裡。
而幹泡,則是相對于濕泡而言。
幹泡台,布置上了雅緻的桌布或茶席,整個台面整潔幹淨。
但凡在桌面出現了水漬和茶漬,需要及時的用茶巾擦拭,以免留下痕迹。
而多餘的茶水,則統一倒入進桌上的茶盂内。
那到底,幹泡法和濕泡法,分别有什麼好處呢?
《2》
濕泡,是傳統型的茶桌布置。
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濕泡法的時候,茶盤是可以弄濕的。
濕泡的時候,茶桌上要放上一張,占據桌面過半的大茶盤。
再然後,将蓋碗、公道杯、茶杯,以及茶夾、茶刀等零碎物件,一應的擺放在上面。
泡茶喝茶時,放冷了的茶湯,喝剩下的殘茶,洗茶杯的廢水,通通直接直接倒在茶盤上。
順着底部的管子,流入到下面的茶桶。
從泡茶的好處上看,濕泡法更方便泡茶動作的施展。
哪怕是動作幅度稍微再大一點,以懸壺高沖的方式,燙洗蓋碗、茶杯等,也不擔心濺濕桌面。
洗杯、倒茶的時候,茶水可以直接淋在茶盤上,不擔心弄髒桌面,茶盤的下水系統,可以及時的将水疏散到桶内。
像李麻花,過去就非常的喜歡濕泡。
特别是,一次性在試好幾款岩茶的時候,可以一次性的将蓋碗、審評碗、茶杯,通通擺在上面。
茶盤大,空間施展得開,可以同時的沖泡好幾款茶,對比香氣和滋味。
更重要的是,不需要擔心弄髒桌布,免得又得拿去清洗,太麻煩。
總而言之,濕泡的最大好處,是泡茶地方更大,更方便泡茶動作的施展。
泡茶時,不需要時常拿着茶巾,擦拭茶具底部滑落,或者是桌面上的茶水,特别的方便。
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
從裝飾性能上,占地方多,龐然大物般的濕泡台,不具備足夠的美觀性。
《3》
幹泡台,是新尚些的茶桌布置。
幹泡,與濕泡相對。
基本上,使用幹泡法泡茶,除了蓋碗、公道杯中有水外,其他地方都是幹的。
不論是茶盤,還是桌面,要求都是幹燥的。
哪怕是漏下來一點茶漬,都需要及時的擦拭,不影響整體的美觀。
幹泡台的好處,細數起來也有不少。
由于撤掉了原先的龐大濕泡茶盤,所以茶桌上能有更多的空間,騰了出來。
從日常生活的喝茶需求上看,幹泡法更有利于随心所欲的泡茶喝茶。
占地小,泡茶準備更簡單。
再加上,沒有了大面積的茶盤後,能夠有更多的空間,裝飾茶桌。
整體的茶桌,可以呼應茶室的整體裝修風格,進行多變的裝飾。
人,作為視覺性的動物。
空間環境布置得更美觀、雅緻一些,能夠擁有更愉悅的喝茶心情。
幹泡台面的布置,可以走文藝風、也可以走複古範。
文雅一些的,可以養上文竹、菖蒲等,插上四時應景的鮮花,更能培養閑情雅緻。
近些年,就有越來越多的茶友,成了幹泡法的忠實愛好者。
過新年,賀新春,辭舊又迎新。
新與舊交替的時候,該怎麼布置上更美觀的幹泡台呢?
《4》
過年,是難得的團圓時候。
這期間,少不了需要走親訪友,接待親朋。
如果這時候,将自己的幹泡茶桌,布置得分外的有情調。
既喜慶,又不失格調,趣味盎然。
那麼相信,光是看着,就想讓人前去坐一坐,聊一會,讨幾杯茶喝。
話說到幹泡台的布置,最基礎的有七大要素。
下文開始,就正式的落筆,介紹幹泡茶桌的環境布置。
第一處,茶席。
布置一張漂亮、溫馨的幹泡茶桌,必要的是一條茶席。
市面上,茶席的材質,五花八門。
有棉布的、有尼龍的、有麻的、有竹制的,還有專門的防水布。
在材質的選擇上,主要是看個人的喜好。
通常在村姑陳的茶桌上,最常用的茶席,是素色的防水桌布。
四四方方的,略款于桌子,四角垂落下來。
泡茶時,默默的充當背景綠葉的作用。
除了桌布外,還有專門長條型的桌旗,陳列在茶桌的中間,兩段自然的垂下。
桌旗的選擇,講究配色。
建議和茶桌的底色,茶室的布置,以及時令的變化,更改搭配。
春天,适合鵝黃色,搭嫩柳色。
夏天,宜用清涼的雨過天青色。
秋天,大地色系,最是白搭。
冬天了,逢上新春佳節,用上煙紫、郝色,搭配上茶花紅,更添喜慶。
第二處,小茶盤/壺承。
茶盤,一方茶桌的根基。
一張桌子上,如果沒有茶盤,沒有壺承,那麼就和普通的桌子無異。
而唯獨有了一方茶盤的存在,區别出了飯桌、麻将桌的不同,立刻就顯出了風雅的意味。
如果在家喝茶,2-3人的小範圍喝茶,不需要買超大型的茶盤,不适用。
大型的茶盤,往往是給茶店、茶莊、會所招待型場所使用的,排場大,占地方。
小茶盤的尺寸,隻要能容納下一個蓋碗,一個公道杯,一個品茗杯即可。
方便一人喝茶時,獨酌獨飲,别有風雅的意韻。
對于這類型的小茶盤,也有喜歡使用紫砂壺的朋友,将其稱為壺承。
小茶盤和壺承的選擇,材質可以選陶瓷的、是竹編的、是石材的,防水性能出色的。
像近段時間,自己就用上了新買的海棠型的竹編茶盤,用于泡茶。
新年新氣象,過年了,茶桌上換點精挑細選的物件,光是看着,就能擁有不少的好心情。
第三處,蓋碗。
茶桌上的靈魂所在,是蓋碗。
可以說,日常泡茶時,最不能少的茶具,就是蓋碗。
蓋碗,以标準器型的白瓷蓋碗為佳。
外層經過上釉,質地緊密,光潔細膩的白瓷蓋碗,不易留茶漬,很方便清洗。
用于泡茶時,可以将一款茶的香氣和滋味,得到原汁原味的完整呈現。
而标準器型的蓋碗,講究蓋鈕略高一些,碗沿略開一些,這樣不容易在泡茶時燙到手。
至于容量的選擇上,适宜選100-110ml的标準蓋碗。
如果是容量過大,那麼擺放在茶席上,容易顯得呆頭呆腦的,不夠精細。
更主要的,大蓋碗在注水後,會比較重手。
這樣一來,會加大不少因為一時拿不穩,導緻泡茶的時候,失了手,燙到手的風險。
第四處,公道杯。
公道杯的目的,在于盛放茶水,分湯斟茶。
在材質上,公道杯的主要材質選擇,有兩大類。
一類是玻璃,另一類是陶瓷。
玻璃蓋碗,耐熱耐高溫,将茶湯倒入其中,透過一束光,能夠在桌面泛起好看的漣漪。
如果是經過錘紋的公道杯,那麼更會折射出好看的光線紋路,頗有玉碗盛來琥珀光的風雅意境。
陶瓷類的公道杯,以白瓷為佳。
素白簡約的白瓷,用于盛放茶湯,可以很方便的觀察内部的湯色變化。
玻璃類的,白瓷類的公道杯,它們的最大好處,在于可以觀湯色,觀茶湯的清透度。
既美觀,又實用。
第五處,品茗杯。
品茗杯,既是指喝茶的杯子。
茶杯的器型,樣式有非常的多。
鬥笠杯、蓮花杯、小高杯、四方杯、海棠杯、玉蘭杯……不一而足。
再說到材質上,紫砂、玻璃、材質、粗陶等,選擇同樣很豐富。
不過,為了更方便喝茶聞香,建議大家選白瓷或者玻璃的品茗杯,不吸香吸味。
并且,在器型的挑選上,品茗杯不适合選擇太大的。
講究美學氛圍的喝茶空間裡,好茶需要小口的細品。
如果是用上了大茶杯,直接像大口喝湯那樣喝茶,囫囵吞棗,既不文雅,也不好品嘗個中滋味。
更何況,如果是在外面喝茶,如果有三、四個客人,都用上了大茶杯,那麼按“茶倒七分滿”的要求,用标準蓋碗裡泡出來的一道茶湯,很有可能分給一、兩人後,就不夠了。
又或者,均分下來,每人的茶杯裡,隻能得到淺淺的一層茶。
這場面,并不大好看!
第六處,茶盂。
茶盂,是幹泡台必不可少的配備。
撤掉了濕泡台的大茶盤後,幹泡台的小巧茶盤,并不具備下水的功能。
所以,幹泡台的桌面上,要擺上儲水的容器,方便承接廢棄的茶水。
這個儲水的容器,就是茶盂,也有人稱之為水盂。
茶盂的器型,可以是大肚寬口型,也可以是細高的瓶瓶。
總體上,以能夠搭配整體茶室的裝飾風格,方便、趁手使用即可。
不過,日常使用幹泡台泡茶時,每回泡茶過後,需要及時的傾倒掉茶盂裡的廢水。
要不然,茶桌清洗、收拾不及時,茶盂裡容易生出怪味。
喝茶時,對着髒兮兮的茶盂,容易敗壞風雅的喝茶閑情。
第七處,茶巾。
幹泡台的桌面上,要保持幹燥與潔淨。
為此,如果在泡茶喝茶過程中,桌面有出現滴灑、傾灑的茶漬和茶水。
那麼第一時間内,需要用茶巾及時的擦拭,以免有礙美觀。
茶巾的材質,同樣五花八門,總體上建議選擇吸水性能好的,更為實用。
泡茶待客時,茶巾需要疊成小方型,擺放在茶盤的一旁。
方便泡茶人的使用。
待客結束後,清洗茶具、收拾殘茶時,建議及時的将茶巾晾曬,讓其保持幹燥。
并且,在平常泡茶時,茶巾需要定期的清洗和更換。
要不然,一塊藏污納垢的茶巾,會拉低整個茶席布置的格調。
日常泡茶時,茶友們需要留意的是,茶巾不等于抹布。
茶巾的使用,隻限于泡茶的過程,如果是将其充當做抹布,實則不夠衛生和講究。
《5》
幹泡台的布置,有不少随心的地方。
素簡風的一張茶桌,上面隻要有幾樣器皿,便能成形了。
除了上述提及的必備茶具外,茶席的布置上,綠植的作用同樣很關鍵。
最簡單的,買上陶土的小花瓶,養上幾盆多肉,生機飽滿的小植物們,将茶室裝點得盎然生趣。
過年了,為了應景,也可以擺放上專門的插花和花卉。
像是村姑陳的案頭,就常用一個素白的瓷瓶,插上一枝院前的紅豔茶花,很喜慶。
再不然,到花草市場裡,買上蝴蝶蘭、臘梅等,供應年節的鮮花,也很有趣味。
不過,要注意的是,為了避免幹擾喝茶聞香。
茶席一旁的綠植擺放,宜無味或氣味淡雅為宜。
要不然,混了馥郁的花香,再去聞茶香,就容易混淆不清了。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