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憫農》相信連街邊的三歲小孩都會背誦,它應該是我們從小就得學的一首詩,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同時也表達了對農民辛苦種地種糧的感謝和同情之心,是一首非常積極正面的好詩。聽到這首詩,你可能就會聯想到作者應該是個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
《憫農》的作者李紳不但不是個好人,還是個大惡人!大貪官!你會問,大貪官怎麼會寫出這麼根紅苗正的詩!為天下農民抱不平?你以為他是替百姓訴苦嗎?他是同情百姓嗎?才不是呢!
首先,李紳是中書令李敬玄的曾孫,他的父親李晤曾經做過多地的縣令,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官二代過得生活可比百姓滋潤多了,即使再差也不會體驗過農民種田的苦,怎麼會感同身受地同情農民呢?不過是後人妄加揣測,美好地給他戴上同情農民的高帽子!可笑至極!
另外根據史料,你知道李紳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得這首詩呢?
那時他和同樣是進士的李逢吉一同登上觀稼台。李逢吉和李紳是朋友,但也隻是表面上的,他其實内心早看不爽李紳了,他覺得李紳和他一樣做官都是為了功名利祿還要裝出一副為百姓為國家的大義凜然的模樣,讓他讨厭死了!無奈他每次想拆穿李紳的真實面目總是失敗!
話說他們一起登上高台,傻乎乎的李逢吉來了句“要是升官像登台一樣容易就好了!”,在觀稼台的下面可都是辛苦勞做的農民啊!他在這裡說什麼升官的合适嗎?李紳可比他聰明多了,當即做出了那首千古流傳的《憫農》!下面的百姓聽了這話,還不感動得痛哭流涕!隻能說李紳真的太狡猾!
在通過《憫農》這首詩的口口相傳,大家都知道有個關愛百姓的好官叫李紳,李紳的地位也水漲船高,頗得皇帝的信任和寵愛。人一旦有了權勢就變壞是真的,可李紳他不是做官以後變壞的,他是本性如此,隻是之前隐藏蟄伏得太好,大家都沒有發現而已。
李紳在當官以後一次返鄉,遇到有人在客棧打架,一看才發現是自己兒時的友人一位姓崔的巡官的仆人和人鬥毆。崔巡官以為見到李紳就有人為自己撐腰,沒想到李紳仗着自己的官職比他高,不僅下令把他的仆人和參與鬥毆的人處以極刑,還打了他20大闆!李紳好大的官威!不管昔日的半點情分也不顧及他一點顔面就這樣用他的事來給自己樹立威信!而且李紳回鄉以後,曾經一位幫助過他的叔叔前來拜訪,他甚至不允許這位叔叔在他面前稱叔,隻能自稱為“弟”或者“侄”,可憐這位李氏長輩礙于李紳的淫威,隻能忍氣吞聲!李紳實在是欺人太甚!
李紳對待至親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他做官的時候又是怎樣作威作福!據說後來他受賄無數,家裡私妓成群,好不快活!可憐我們這些被教科書騙了的後人還将他奉為學習的榜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