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需求分析的技巧是什麼

需求分析的技巧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9 11:44:52

需求分析的技巧是什麼?編輯導語:你是否常常會覺得需求洞察太複雜了?不用擔心,本篇文章中,作者介紹了用戶需求是什麼,也講解了6種方式和1個原則等,能夠很好地幫助你去理解需求洞察,一起來看一下吧,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需求分析的技巧是什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需求分析的技巧是什麼(6種方式1個原則需求洞察可以如此簡單)1

需求分析的技巧是什麼

編輯導語:你是否常常會覺得需求洞察太複雜了?不用擔心,本篇文章中,作者介紹了用戶需求是什麼,也講解了6種方式和1個原則等,能夠很好地幫助你去理解需求洞察,一起來看一下吧!

我曾在《一套銷售運營方法論,少走5年崎岖路!》文章中單獨提到過用戶需求的話題,當時就“如何擴大需求”這一點,提出了自己的一個小竅門。

原話是“需求是痛,就要負向刺激,刺到它更痛。需求是欲望,就要正向激勵,激到它更瘋狂。”正所謂“天大地大,用戶需求最大”。

今天我來補上“擴大需求”之前的債,即:運營人如何洞察用戶需求。

本文就“需求洞察”這一話題,從4個方面闡述:

    用戶需求究竟是什麼

    用戶需求的真與假

    需求采集的6種方式

    洞察需求的基本原則

一、用戶需求究竟是什麼

參照我前文所講,在我的理解中,需求就是痛,就是欲望。但這樣的表述仍然是不嚴謹的。因為我們發現,生活中很多不痛的東西,也在慢慢變成我們的需求

比如我在《說服用戶的10個落地技巧》中提到的電動牙刷、空氣炸鍋這類産品的爆發。

所以,這一刻用戶需求這件事就不僅隻關于于痛,而是要不斷向外延伸。大家的一個基本共識是“人們日常衣食住行中90%的痛點都已經被挖掘地差不多了”,痛點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延伸出來的更泛的爽點市場和癢點市場正在受到更大的關注。

這裡提到了痛點、爽點、癢點這三個概念。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通過3個例子來認識三者的區别。

(1)A生病了要去看醫生。不能得到有效治療就會痛苦下去,甚至會死亡。

(2)B在操場上打了一上午籃球,大汗淋漓,選擇買一罐冰鎮可樂。

(3)C和閨蜜去逛街,搜到一家網紅打卡店,決定進去看看,并拍照發了朋友圈。

通過具體的場景案例,我們就可以輕松的判斷:A是痛點,B是爽點,C是癢點。

此時,我們再反向提煉一下:

(1)痛點來源于恐懼,匹配的是剛性解決方案,A不去醫院的後果,幾乎難以承擔。

(2)爽點來源于即刻滿足,匹配的當下的痛快感受,B可以選擇喝更不傷害身體的溫水,但帶來的感受遠不如一杯冰可樂痛快。

(3)癢點來源于理想化設定,匹配的是自我彰顯,C其實對這家店本身沒有需求,她的需求是來自于網紅效應,是對美好時刻的記錄。

所以,此時我們可以給一個用戶需求的定義,即洞察用戶需求,就是找到用戶的痛點、爽點和癢點。這個定義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為了便于集中發力。尤其是在痛點市場基本被滿足的情況下,更應該把眼光轉移到爽點和癢點。

二、用戶需求的真與假

探尋用戶需求,關鍵是要識别用戶反饋處在哪一個等級。不同等級下的反饋,需求層次的表現也是不同的。

需求有真有假,這裡的真假,其實就是指的需求層次。我們是了解到了需求的表面,還是需求的内核,直接決定了需求本身的真假。

我們常常說,要了解一個人,就是要“觀其言而察其行”,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中,都在透露着需求信息,當中有表層意思,也有潛台詞,而這個潛台詞往往才是需求的内核。

需求從表現而言,從淺到深大緻可以分為3個層次:

    表層,又叫顯性層,一般是基于言語中直接的需求,強調的是“我要什麼”。

    中間層,又叫行為層,一般是基于用戶行為反饋出來的需求,強調的是“我要做什麼”。

    深層,又叫内核層,這一層往往需要工作人員通過表層和中間層的信息,做進一步的提煉和假設,強調的是“我為什麼要”。

我們隻有獲得了内核層的關鍵信息,才算找到了用戶真真實實的需求。

舉個例子:

線上教育行業每個周期裡都會發放大量的問卷調查,我們收到的問卷反饋說“公開課的第3節練習題目太簡單”,用戶直接的需求是“适當增加題目難度”。

此時,我們收到的隻是一個表層需求。用戶憑着自己的直覺感受來提需求,但是我們如果不進一步深挖,就直接提升題目難度,很有可能就會誤錯意。

下一步我們就要觀察一下,用戶的實際答題效果,是否真的如用戶口中反饋的那樣,于是我們調看了近5期的用戶答題數據,發現實際的答題正确率甚至比其他節次更低。于是“言行不一”就産生了

“言行不一”産生的原因有很多種,有可能是樣本量不足,也有可能是采樣的時間節點上有問題,但是這樣的不一緻,就提醒我們,不可不動,也不可妄動。

下一步就是要找到内核層,通過深度回訪,來找出言行不一的問題所在。最後我們發現,用戶真深層的需求是“題目個性化匹配學生學習進度”

這個需求是個大需求,長期建設的同時,可以給出短期的替代性方案,即課下增補難度值更高的題目作為解鎖練習。這樣既保證正常的教學進度,又保證優秀學員的練習體驗。

你看如果一開始就提高練習難度,可以遇見的未來就是:下一批調查問卷反饋難度又太大了。到時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工作人員左右為難也無濟于事。

三、需求采集的6種方式

上文說到,洞察用戶需求的關鍵是識别用戶反饋在哪個層級。但是這其中少了一個前提,即:業務信息和用戶需求信息的充足性。

洞察需求的能力就是做判斷和做取舍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必須建立在對于業務信息和用戶需求信息的掌控上。否則就變成了拍腦袋。

業務信息的獲取有3種途徑:

    親曆:通過自己多次體驗業務流程,培養業務體感。這個方式是以時間換經驗,随着經驗的積累,業務敏感度就會提升。無他,唯手熟爾。

    汲取:通過關鍵角色/關鍵事件的分享、沉澱、觀點,從而快速積累最重要的業務信息。這個方式的前提是對方有積累,且願意共享。

    直覺:第三個途徑是直覺,本質上是利用自己之前的知識積累,在不給自己過多具體束縛的情況下,直接遷移進行思考。不用怕不适用,不用怕出錯和出糗,有時候這樣的方式反而更可貴,會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

用戶需求信息的獲取同樣重要,常用的有6種途徑:

1. 第一種方式叫做:換位思考

回憶自己處在用戶身份時期的所做、所言、所想,從而推測用戶所需。這個方法的局限性有兩個:

    過往經曆與現有用戶群體沒有重疊時,無法共情。比如一個貧民窟成長起來的孩子,很難使用這個方法來判斷用戶對于奢侈品的各種需求。

    時代發展過快的時候,該方法所得結論有可能過時。比如現在讓一個70後來體會現代年輕人對二次元的熱愛,幾乎是沒有意義的。

2. 第二種是: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獲取用戶需求信息的常用手段。原因在于,第一獲取的信息量相對其他方式更多,便于定量分析。第二,制作方便,時間成本低。但是這個看似最常用的方法,在我看來,反而是最難的方法。

問卷調查要關注3個事情:樣本量、回收率和問卷設計。樣本量和回收率不足,都有可能造成幸存者偏差的現象。問卷設計的沒有邏輯,也無法支撐獲取數據後的分析。因此我們習慣于簡單問題用問卷。

3. 第三種方式是:用戶訪談

用戶訪談也是一種常見的需求調研方式。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通過深入交流,可以快速定位到核心問題。缺點是時間成本高,樣本選取時需要顧及多層次用戶。

用戶訪談是一種信息量集中的需求采集方式,需要訪談人提前備好大綱,并在用戶溝通中有一定的引導技術,既不被帶偏,又保持信息嗅覺。

4. 第四種方式:用戶觀察

用戶觀察和用戶訪談不同,但往往兩者可以結合使用。先觀察,再訪談。用戶觀察,其實獲取的是用戶行為層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對方同一操作的頻率、操作時的表情、失誤或獎勵時的條件反射、完整過程中各階段的心态起伏,進而标記接下來的訪談重點。

5. 第五種方式:數據調取

數據調取,說白了,就是通過直接調取用戶過往一段時間在自己平台的行為數據,從而判斷用戶的需求在哪兒。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想做一場裂變活動,在選品時,優先決定了采用線上課作為誘餌,那麼接下來就面臨選擇哪一類的線上課的問題。

這時候最快的方式,就是通過數據組調取後台過往的課程銷售情況,做銷售量的排序。這樣再去做決定,心裡就會有底。

6. 第六種方式叫做:用戶共創

每當遇到大一些的需求調整時,用戶共創就會尤受青睐。通過邀請真實的用戶參與到需求的調研,産品的設計當中來,以雙方的視角為出發點,判斷機會,解決問題,衡量得失。

一方面需求探索的精準性有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對于口碑傳播,同用戶建立互信,成為真正的朋友也大有裨益。

四、洞察需求的基本原則

梁甯老師在《增長思維30講》中提到,我們想要發現機會,并從中找到突破口,就要經曆一個“先發散,後收斂”的過程。而洞察需求,本質上就是洞察機會。

“先發散,後收斂” 同樣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那麼,在需求洞察的過程中究竟如何發散,又如何收斂呢?不急,我們一步一步來。

“發散”,究其根本就是将我們可想到的點先鋪在桌面上。這一步的核心方法,在第三part需求采集版塊已經交付給你了。

除此之外,還有3點需要特别注意:

頭腦風暴是最常見的發散工具。但是我們經常發現,有管理者在的頭腦風暴,效果往往一邊倒——領導說的都是對的。而沒有管理者參與的頭腦風暴,往往又聊着聊着成了茶話會,沒有實際進展。

這其實就是以上三個注意點,沒有刻意調整的結果。

有權威在的地方,無形中就是一個壓力,大家不自覺地就會向權威靠齊。沒有框架的約束,“發散讨論”就變成了“分散娛樂”,陷入各自的自嗨之中。框架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基于時間軸,另一種是基于場景化。

時間軸由于跨度大,容易陷入分散,所以可以優先考慮場景化。

“收斂”,就是由“點”到“線”,由“線”構建完整的“面”,進而才能形成“體”。這一階段的核心是做取舍。

我們認為重要,用戶認為不重要的需求,就是僞需求。

一小部分群體認為重要,更大的群體并不需要的需求,就要進入待定區。

我們和用戶都認為重要,但是發生頻率并不高的需求,也要往後放一放。

大家都認為很重要,但是替代成本很低的需求,也得慎重考慮。

收斂就意味着放棄,這毋庸置疑。放棄的過程一定是痛苦的,但是好的産品和好的解決方案是專注的,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孤立的、頻率低的、普适性不足的,都要進入淘汰區。

收斂階段同樣有3點注意事項:

收斂的過程應該遵循優先用戶決策,最終我們決策的順序。互相之間不必讨論或者解釋,否則結論就容易失真。

我們要解決一類問題,而不是一個問題,如果它不具備多個場景下的需要,不妨試着再重新判斷一下,找那個最具杠杆性的需求去做。

最後,我們必須認清一個客觀事實,并不是凡有需求,我們就可以解決的。我們的基礎建設、我們可投入的資源,都是要在最終決策時重點參考的。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更新到這兒。為了方便大家複習,我整理了文中重要的一些觀點進行小結,時間緊張的朋友,可以直接查看文章小結。

本章小結:

    需求是痛,就要負向刺激,刺到它更痛。

    需求是欲望,就要正向激勵,激到它瘋狂。

    洞察用戶需求,就是發現用戶的痛點、爽點和癢點。

    痛點源于恐懼,爽點源于即時滿足,癢點源于理想化設定。

    探尋用戶需求,關鍵在于識别用戶反饋處于哪個等級。

    需求從表現上可分為:表層、中間層和内核層。

    需求判斷的前提是具備業務信息和用戶需求信息。

    洞察需求的基本原則是先發散,後收斂。

    發散的過程要避免過早集中,收斂的過程要避免一起決策。

作者:彭家祥,來源:“運營插班生(ID:yycbs01)”

本文由 @運營插班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