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卉
是什麼原因導緻孩子脆弱,極端?有什麼辦法讓孩子變得扛得住打擊,懂得事情的可為與不可為?
上海三聯書店、鳳凰書品新書《心理撫養》告訴你: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人的許多問題源于早年養育,大人隻有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撫養是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視孩子是否吃飽穿暖、身高體重如何、是否活潑健康,把這些當成愛的全部,卻因為疏于了解、關注嬰幼兒、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從而導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産生了一些難以逆轉的心理困境,特别是進入青春期後,會出現拒絕交流、出走、頂撞、不合群、學習困難等問題。
對此,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新作《心理撫養》一書中,向父母傳遞了這樣一種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加重要。她認為,心理撫養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撫養的全過程,通過陪伴、關愛、獲得孩子的依戀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立規矩”的資本。
家長通過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撫育,教他做人做事,這種心理撫養比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我們不能錯過塑造孩子未來人生的最佳和最關鍵時期。
書中說,人的胃口是喂出來的,脾氣是帶出來的,觀念是唠叨出來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無恥是百般遷就寵溺出來的。愛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順從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為有規矩,明白可為和不可為的界限。
人們一直認為“育”隻是用嘴給他講道理,卻忽略了還可以通過動作和各種接觸來進行,即“養”的過程本身就是育。與不同的人友好相處,這種社會行為确實需要學習,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養他的這種行為,讓他建立一套與人相處的正确方式。
該書作者李玫瑾是著名犯罪心理學家,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她通過三十餘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養育息息相關,由此提出了人的養育要關注早年心理撫養,尤其要關注與人性相關的情感、與命運相關的性格等觀點。
李教授有個觀點,人一生不可能不得病,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需要防未病。
她說,疾病的發生肯定有其内在的病理,這就需要人們去研究。養育孩子也是這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父母去了解多種角度的相關研究和育兒知識。何況人是非常複雜的,這讓家庭養育變得更加複雜。
其實,李玫瑾最早出現在公衆面前的身份,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1999年,她在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欄目,向觀衆解析真實案例中各種違法犯罪人的心理問題,其中講得最多的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話題。
後來,李教授從事犯罪心理畫像專業研究,直接參與了一些疑難系列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及人物心理描述。在那個沒有“天網”和大數據時代,李教授通過分析犯罪人的内心活動,描述出犯罪嫌疑人表現于外的心理特征,幫助警方破獲了很多疑難案件。從中她發現,人所有的心理表現必有相應的經曆和環境。比如,一個人是否會犯罪,往往與他出生後的家庭養育密切相關。
大多數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别注重能力的培養。這很重要,因為能力将影響一個人未來地位高低、掙錢的多少,“但在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它應該排在情感(心理撫養的内容)和性格(心理教養的内容)之後。因為決定一個人有沒有“人味”,要看他對人間悲歡離合的感悟,以及他帶給别人和社會的感受。一個人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應該是父母最開心的事。能養育出這樣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生養孩子都是一個漫長的辛苦曆程,稍有不慎,不僅父母以往的心血有去無回,還會讓整個家庭未來都陷入痛苦之中。所以,我覺得有責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訴大家,即一個孩子出生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怎樣撫養、教養和培養他,使他成為一個有人性、有品格、有能力的人,讓家庭幸福,也讓社會祥和。
李教授意識到“心理撫養”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于是,她與全國婦聯、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公益講座,在越來越多人的認識中,這位犯罪心理學已經成為了一位“育兒專家”。
結合自己各個時期的講座,李教授開始撰寫這本《心理撫養》。本書重點闡述早年家庭養育中的“心理撫養”和“心理教養”。李教授認為,這兩種心理養育,将奠定人一生的心理基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