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毒的傘菌

有毒的傘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3:23:47

日,廣東一戶人家因食用野生蘑菇,

緻家中外婆、媽媽和一3歲孩子

搶救無效死亡。

食用菌味道鮮美且與衆多食材百搭,

是很多人的心頭愛。

不過,錯誤烹饪野生菌或誤食毒菌,

很可能帶來緻命危險。

民間流傳的“教你辨别毒蘑菇”的方法,

往往并沒有科學依據。

太長不看版

有毒的傘菌(不隻紅傘傘)1

1.不認識和不确定的蘑菇千萬不要冒險采食;

2.一旦出現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情況,都應該盡早就醫。

毒蘑菇不少 沒見過别吃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舜勝介紹,在目前已經鑒定的蕈類中,可以吃的有近300種,有毒的大約有100種,可導緻人死亡的有10餘種。

野生蘑菇種類繁多,且很多外觀難分彼此,所以不認識和不确定的蘑菇千萬不要冒險采食。”他提醒。

有毒的傘菌(不隻紅傘傘)2

路邊的蘑菇,你不要采!

毒蘑菇大多會造成肝腎損傷、神經損傷、腸胃炎、皮炎等症狀,嚴重的會緻人死亡。那有沒有辦法來分辨蘑菇是否有毒呢?陳教授坦言,肉眼鑒别蘑菇是否有毒非常困難,在這方面目前沒有任何簡單可靠的方法

有人覺得,鮮豔的蘑菇都是有毒的,無毒蘑菇的顔色都很樸素。經常為這一印象做注解的,是毒蠅鵝膏——“紅傘傘、白杆杆”的形象也确實構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潛台詞。

但陳舜勝指出,在長三角地區,就有“小白傘”這樣的,外表樸實無華、人畜無害,還有微微的清香,很容易被誤食,但其實有着劇毒。同樣,也有一些可食蘑菇“顔值”與“實力”并存——所以,在有關蘑菇的謠言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靠是否鮮豔來分辨有毒”,行不通

還有人認為,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去毒。陳舜勝表示,不可信!“以‘小白傘’為例,它的毒性成分是毒傘肽,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8個氨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幹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将它降解。”

大蒜則更不靠譜了,大蒜裡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陳教授還提醒:有些可食蘑菇含有少量加熱後會分解的有毒物質,必須烹煮至熟透,否則食用後可能導緻不适,吃火鍋的時候尤其要注意

有毒的傘菌(不隻紅傘傘)3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菌類是能放心食用的,比如香菇、杏鮑菇、雞縱菌、茶樹菇、猴頭菇、金針菇等等,實在沒必要去挑戰‘未知風險’。

蘑菇味道鮮美,也是一種健康的食材,但是烹調時較為吸油,所以要注意少油少鹽,才能吃得健康。

有毒的傘菌(不隻紅傘傘)4

誤食後果嚴重 中招須盡早就醫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急診内科主任唐倫先告訴咖啡師,多年來,醫院也接診過零星的菌類中毒病例。“菌類中毒的症狀還是比較多樣的。”唐倫先介紹,“臨床中最常見的是腸胃炎型,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全身無力的症狀;嚴重者則有血壓不穩、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的表現。”

此外,毒蘑菇中毒後也可能引起對腎髒的損害,此時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臨床表現為少尿或無尿。唐醫生還表示,毒菌種類不同,也可能造成對肝功能和神經功能的損害。“有些人誤食後,會出現興奮、視物模糊、幻覺等消化道症狀外的表現,這就是毒菌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危害了。”

有毒的傘菌(不隻紅傘傘)5

如果在食用菌類後出現中毒症狀了,怎麼辦?唐倫先說,如果量不大,可以采用大量飲水、刺激喉部等方式催吐——這是因為毒菌被吸收需要過程,這樣能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如果家裡備有甘露醇等促排的藥物,也可服用。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在吃了毒蘑菇後,本身就會出現腹瀉症狀,此時人體電解質紊亂,可飲用少量的鹽糖水來防止脫水。”

唐醫生說,一旦出現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情況,都應該盡早就醫,讓醫生做出專業判斷。如果有中毒人員食用的野生菌樣本,可帶去醫院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她再次提醒廣大市民:不要采食不熟悉、來源不明的菌類;加工烹調時要炒熟煮透

有毒的傘菌(不隻紅傘傘)6

關于毒蘑菇的誤解

長在潮濕處、糞便上的蘑菇有毒?

專家解答:所有蘑菇都隻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因此都傾向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環境的“髒亂差”與蘑菇是否有毒無關

蟲蟻不食毒蘑菇,有蟲蟻的蘑菇無毒?

專家解答:一些對蟲蟻、果蠅無害的蘑菇,卻對人有緻命的傷害。例如,一些劇毒的鵝膏成熟後很容易長蟲長蛆。

有分泌物、受傷變色的蘑菇有毒?

專家解答:一些多汁蘑菇受傷後有汁液分泌,顔色也會發生變化,如多汁乳菇,但它不僅沒毒,還是美味食用菌。

有毒的傘菌(不隻紅傘傘)7

END

有毒的傘菌(不隻紅傘傘)8

鹦鹉螺工作室

作者 | 郜陽

圖片 | 東方IC

編輯 | Bryce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