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通過吐出食團,來排出無法消化的食物,從何時開始的?最新研究發現,早在恐龍時代,滑翔在當時天空中的翼龍,就有了這種習性。
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團隊蔣順興副研究員等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在研究中國鲲鵬翼龍的兩件标本時,首次報道了與翼龍共同保存的食團,并依據食團中的食物殘留,推測出鲲鵬翼龍無論成年幼年,都主要以燕遼生物群中的一種古鳕魚類為食。
這一研究日前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 B輯》關于中國古生物的專輯上。
食肉動物有一個普遍的習慣,那就是在進食後,把不能消化的東西在消化道裡積存成的小團,然後吐出。這種小團就被稱為食團。
在現生的動物界中,很多脊椎動物都會吐出食團,其中猛禽最為典型,包括海鷗、鸬鹚等也有此類行為。同時,吐食團的習慣也在鳄類,有鱗類和海生哺乳類中存在。
其實,古生物學家已經從化石中發現,早在中生代,當時的鳥類、鳄類和非鳥恐龍就有吐食團的行為。由于翼龍與恐龍、鳄魚等親緣關系較近,所以翼龍吐出食團的可能性也很大。雖然過去也曾有學者報道過兩件翼龍食團的化石發現,但并沒有被多數同行接受。
蔣順興介紹說,此次研究的兩件标本分别是一個成年和一個幼年鲲鵬翼龍。它們體型相差約一倍,而兩個團狀聚合體的大小也與翼龍的體型相當。
與食團共同保存的兩件中國鲲鵬翼龍化石
中國鲲鵬翼龍幼年和成年頭骨比較(Jiang et al. 2021, AABC),顯示大小接近的牙齒
為何這團聚體是吐出體外的食團,而不是糞便呢?蔣順興解釋,他們進行比較之後發現,食團的寬度比鲲鵬翼龍的腰帶更寬,因此不可能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較為可信的糞便粗細遠小于腰帶寬度。
此外,他們還發現,這兩個聚合體中的食物殘留,主要是相對完整的魚類硬鱗,——而翼龍糞便中一般會存在數量極多的破碎細小結構。
那麼,翼龍食團中的鱗片,來自于哪種古代魚類?經過比較研究,他們發現,這種魚鱗與處于同一層位中的一種燕遼生物群中常見的古鳕魚十分相似。從鱗片大小推算,幼年鲲鵬翼龍吃下的古鳕魚體長大約17厘米,而成年個體可能捕食了一條異常巨大的古鳕魚,其鱗片有較小古鳕魚的3倍大小。
兩個翼龍食團及其中殘留的硬鱗
蔣順興認為,這可能可以說明,鲲鵬翼龍在幼年時就有了較強的飛行能力。而且,相關研究發現,幼年鲲鵬翼龍的牙齒絕對大小已經和成年個體完全一緻,這也暗示了幼年鲲鵬翼龍的捕食能力和食性與成年個體不相上下。
過去,有學者認為,随着個體發育,翼龍的食性會不斷改變。而此次研究卻發現,鲲鵬翼龍從幼年到成年都愛吃燕遼生物群中的一種常見古鳕魚類。
作者:許琦敏
圖片:受訪者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