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劉禹錫的竹枝詞大概寫的什麼

劉禹錫的竹枝詞大概寫的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3 19:12:30

劉禹錫的竹枝詞大概寫的什麼?■張立華背景與由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劉禹錫的竹枝詞大概寫的什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劉禹錫的竹枝詞大概寫的什麼(劉禹錫竹枝詞有什麼象外之意)1

劉禹錫的竹枝詞大概寫的什麼

■張立華

背景與由來

長慶元年冬季,在洛陽丁憂守母喪的劉禹錫被任命為夔州刺史。長慶二年正月初二,劉禹錫到達夔州。初五這天,他寫下《夔州謝上表》。

居母喪之前,劉禹錫任連州刺史。當時的連州,管轄桂陽、連山、陽山三縣。而夔州在長江三峽的上遊,地理位置更為重要,管轄奉節、雲安、巫山、大昌四縣。

唐代按照戶口和經濟等情況,将州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這些等級。州的等級不同,官吏的級别、建制、俸祿等也有所不同。通常來說,上州刺史為從三品,中州刺史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為正四品下。

劉禹錫從連州到夔州,雖然都擔任刺史,但由于夔州“秩與上郡齒”,等級與上等州郡相并列,因此級别和待遇有所提升。他深知,這自然是皇帝的恩典,但也是好友裴度努力的結果。

原來,裴度曾進言:“劉禹錫誠然有罪,但他的母親年事已高,與自己的兒子去作永别,實在使人哀傷!陛下正在侍奉太後,恐怕在劉禹錫那裡也應予以憐憫。”

是啊,孝是要推己及人的。皇上的母親應該由兒子來盡孝道,臣子的母親也要由兒子來盡孝道。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皇帝把正在為高堂老母盡孝的臣子任命到極其偏遠的州去,恐怕天下人都會覺得這一做法有傷孝理之風,這是會影響聖望的。

裴度進言後第二天,劉禹錫被改任為連州刺史。這年六月,裴度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上了宰相。

這次,劉禹錫為母守喪期滿後,又從連州刺史改任州刺史,裴度所起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對于皇帝的恩典,劉禹錫已經在《夔州謝上表》中千恩萬謝了,但對裴度的感謝就不能這樣明言了。寫信直接表示感恩,一是太俗氣,二是消息一旦洩露,不僅可能不利于自己的前途,也會對裴度不利,甚至遭遇黨锢之禍。

可如果不言不語,那也太不懂事了。怎麼辦?詩豪就是詩豪——既有“言志”,又有“意象”,而且志存高遠、象美意妙的千古名作《竹枝詞》就這樣誕生了: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從詩的表面來看,這就是一首情歌,而且是一首風韻搖曳的優美情歌。但這隻是詩的象,象外之意卻是說:裴公啊裴公,你就是那江上唱歌的年輕小夥子,你唱的歌好像漫不經心,但情窦初開的少女能夠心領神會。你那漫不經心的歌聲,就像現在的天氣一樣,東邊日出西邊雨,看似無情,實則有情。

這首詩寫得實在太好了,以至于很快傳到了東都洛陽和首都長安,當然也就傳到了裴度的耳邊。幾乎所有聽到這首詩的人都贊不絕口。但可能隻有裴度知道這首詩的象外之意,因此他會心地笑道:好你個劉二十八,不愧一代詩豪!後會有期。

“唱歌”與“踏歌”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首《竹枝詞》的第二句通常記為“聞郎江上唱歌聲”,但也有說法是“聞郎江上踏歌聲”。就所見選本來看,“聞郎江上踏歌聲”最早見于清初王世祯選編的《唐人萬首絕句選》。

有種觀點認為,“聞郎江上唱歌聲”之所以誤為“聞郎江上踏歌聲”,很可能與李白的《贈汪倫》有關: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是一首極為通俗有名的絕句,幾乎婦孺皆誦。詩的第二句“忽聞岸上踏歌聲”與“聞郎江上唱歌聲”非常相似,人們背誦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串籠子”。

踏歌原為漢、唐時的風俗歌舞。《舊唐書》中就有“踏歌”的記載:上元日夜,上皇禦安福門觀燈,出内人連袂踏歌,縱百僚觀之,一夜方罷。

這裡說的是,先天元年八月,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員任命權以及重大刑案裁決權。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太上皇李旦登上安福門觀燈,讓宮中的人出來跳連袖踏歌舞,任憑百官觀看,一整夜才散去。

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注雲:蹋歌者,連手而歌,蹋地以為節。還有學者進一步解釋,踏歌時,幾個人手拉着手,腳踏節拍而唱。

既然踏歌是幾個人手拉手、兩腳踏地以為節拍而歌唱,那“聞郎江上唱歌聲”就不能作“聞郎江上踏歌聲”。一則,這唱歌的“郎”隻是一個人,無法“幾個人手拉手”;二則,這唱歌的“郎”是在“江上”,無法“踏地而歌”。

李白《贈汪倫》中的“忽聞岸上踏歌聲”,是汪倫帶領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為李白送行。一群村人,自然可以“幾個人手拉手”;在“岸上”,自然可以“踏地而歌”。

人們對自己熟悉的詩,往往是習焉弗察,背誦錯了也感覺不出來;因為記得很熟,所以在寫作引用時就直接默寫出來,又一般懶于訪書,就造成了引文的錯誤。

“無晴”與“有情”

對于這首假象盡意、以象達意、意在象外的千古名作,古人主要欣賞其“晴”與“情”的雙關之妙。

明代周珽在《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點評:起興于“楊柳”“江水”,而借景于東日、西雨,隐然見唱歌、聞歌,無非情之所流注也。清代王士祯在《唐賢小三昧集》中評說:雙關語妙絕千古,宋元人作者極多似此,元音杳不可得。

今人的鑒賞也不少。《唐詩鑒賞辭典》認為,這是一首模拟民間情歌的作品,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着一個人,可還沒有确切知道對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

詩人用少女的口吻,将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成功地表達出來——今天,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這個人啊,有點像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着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出着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

通過幾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少女的迷惘,少女的眷戀,少女的忐忑不安,少女的希望和等待,都一一刻畫出來了。

其實,類似鑒賞講解都是就象解象、以象為意,既沒有體現“詩言志”的本質特征,也沒有讀懂詩的意象,去詩之本旨遠矣!

乾隆皇帝敕編過一部《唐宋詩醇》,其中宋詩隻選了蘇轼、陸遊兩家,可見二人水平之高。

蘇轼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雲: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鸾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這兩句是說,所寫的詩如果一定是這首詩的字面意思,而沒有象外之意,那你一定不是個懂詩的人。

陸遊在《示子遹》一詩中說: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濑。數仞李杜牆,常恨欠領會。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郐。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狯?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子遹是陸遊的兒子。在此詩中,陸遊告誡兒子:如果真要學習寫詩,那很大一部分功夫要用在詩的字面意思之外。講得更通俗一些:詩的意象如同謎語的謎面和謎底,猜謎就是要揭示謎面背後的謎底,賞詩必須賞出詩的象外之意。

(作者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傳統文化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編審)

作者:張立華

來源: 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