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王思聰發微博稱自己的的“大衆點評”賬号被改綁了手機。随後,他又轉發自己微博并附言:“震驚!國家數據安全法實施後市值萬億的美團點評依舊我行我素!”
身為娛樂圈紀檢委的王思聰可能不知道,就在他發微博這一天的整整一年前,2020年10月9日晚間,美團正式對外宣布其董事會已于日前通過《簡化公司名稱》特别決議案,公司名稱将由原先“美團點評”簡化為“美團”。
美團給出的理由是:公司名稱的簡化将有助于對外建立公司統一的品牌形象,增強用戶、商戶等對公司多業務能力的認知,從而推動公司在聚焦“Food Platform”戰略的同時繼續探索新業态,為生态體系中所有參與者以及社會創造更長遠的價值。
而就在幾年之前,美團點評這個名字也被賦予過特有的意義:它标志着美團與大衆點評之間的戰略合作。2015年10月,在阿裡、騰訊、紅杉等股東的支持下,美團與大衆點評發布聯合發布聲明,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合并後的新公司采取雙CEO制,大衆點評CEO張濤和美團CEO王興共同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
古往今來,資本催動下的巨頭合并,結局總是免不了有一方弱化或者出局,美團與點評也不例外。隻是很多人原以為張濤退出即是結局,沒想到到了最後,點評卻連“名字“”也沒有保住。
昔日全球首批獨立第三方消費點評網站之一的大衆點評,如今一擡頭,發現周圍全是對手,沒有朋友。
點評之殇:弱化、退化、邊緣化
成立于2003年的大衆點評,曾經坐擁着美團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
2010年,大衆點評推出移動端APP,到了2012年8月,大衆點評移動端流量超過PC端達60%。
2014年,張濤引入了騰訊的戰略投資,開始推動大衆點評海外上市有關事宜,那個時候,美團成立不過4年。
張濤曾表示,點評最大的價值在于:“做吃喝玩樂O2O,就需要點評、團購、預約預訂,這幾個環節都有的,全球就大衆點評一個,Groupon和Yelp都沒有做成。而這幾個東西在一起做是效率最高的。”
但張濤可能沒有想到,恰恰是因為Groupon和Yelp都沒有做成,因此當大衆點評尋求在美股上市時,資本市場并不能完全理解和認同大衆點評所講的故事。
大衆點評并沒有獲得理應所有的“先行者“Buff”,上市無疾而終。
與此同時,點評穩紮穩打的步調也給了美團奮起直追的機會,到2015年,美團已經占領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估值也遠高于點評。最終,為了更好地對抗百度糯米和阿裡口碑,在股東的推動下,美團與點評以5:5的換股方式完成了合并。
而在張濤眼裡能夠與BAT分庭抗禮的終極武器——十餘年的積累的商戶資料與用戶點評,在媒體的視角裡,也變成了漸老的點評尋求與新晉強者美團合并的資本。
點評與美團的“蜜月期”短的驚人。合并後僅一個月,美團點評宣布調整架構,張濤不再擔任新公司聯席CEO,轉任公司董事長,退出管理一線。2019年1月,大衆點評的運營主體發生股權變更,張濤、張波、龍偉等原股東退出,新增股東王興和穆榮均。其中,王興持股比例達95%,為實控人。
此後,由于業務上有較大重疊,美團逐漸呈現出“吸血”點評的态勢。在團購、酒店、旅遊等重疊業務上,美團不僅加碼線上投入與研發,逐漸弱化大衆點評的交易功能,還大力發動線下,通過推進聚合收銀、餐廳管理系統以及推出共享單車與共享充電寶等方式,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進一步鞏固其地位。
數據顯示,美團點評合并以來,外賣業務迅速成長為美團點評主要的營收業務。而大衆點評所在的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營收占比不斷下滑,有消息指出,大衆點評貢獻的交易量,目前已占比不到10%。
點評之困:抖音、快手、小紅書
其實,大衆點評在生活服務市場中表現并不差,隻是相較美團而言落差明顯。
但點評的問題在于,它的路越走越窄,到了今天,它實質上已經蛻變成了一個信息平台。
而美團則定位為生活服務線上交易平台,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從業務上看,點評已然成為了美團的一個子集,之所以點評還能單獨成為一個App,主要在于美團還給點評留下了一個最後的的戰壕,即UGC評論,也是點評實現引流的關鍵。
但這并不是因為美團信守承諾,或是仁慈所緻,事實上站在2021年四季度往回看,這更像是美團給自己設立的一個戰略緩沖。
美團想要防禦的,就是字節跳動、快手以及小紅書。
早在2018年,抖音就組建了POI (興趣點) 團隊,用戶可以在發布的視頻中挂上門店POI;之後,抖音推出 “餐飲扶持計劃”,為指定商戶免費邀請達人探店并發布視頻。今年2月,抖音還在北上廣深等城市上線“優惠團購”, 從連鎖品牌到夫妻小店,大量商家都在抖音上發布可團購券、套餐券。
與此同時,快手也上線了本地餐飲服務專區,分為特惠團購、榜單推薦、超贊福利三大闆塊。轉型為“生活方式”平台的小紅書也推出了門店POI、酒店、民宿預定服務。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紛紛背靠百度、阿裡,相繼上線本地生活業務,就連攜程也推出了“攜程美食林”業務——在劍指美團之前,點評成為了他們不約而同拿來練級的“試煉場”。
點評的優勢是積累的将近20年的UGC評論,以及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對點評共有的認知——一個吃喝玩樂評價平台。
用戶信賴大衆點評,通過點評找到适合自己的餐廳或娛樂場所,消費之後再通過發布點評來進行反饋,使自己收獲來自網友的共鳴和回應,進而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這是點評過去奉行的“理論”優勢。
但是,這些UGC評論真正的價值在于時間的沉澱,而非數量,甚至也無關乎質量。比如一家具有曆史的老牌飯店,經年累月沉澱下來的評論,才是真正對用戶具有價值的參考。但如今大量的網紅店、人氣店的評論已經沒有了沉澱的過程,且随着機構與專人的加入,專業而密集的評論産出已經成為了一個産業,隻要平台和店鋪支持,在評論數量上超越點評已不是問題——平台如美團和口碑,店鋪如喜茶和奈雪的茶。
而在單純的評論質量上,抖音、快手的短視頻,小紅書的筆記也一樣可以有所保證。特别是抖音和快手,相比較純圖文的大衆點評,視頻和直播能夠展現出産品乃至店鋪更加豐富的細節;同時,大數據 信息流推薦技術,也比大衆點評主動搜索的産品邏輯更容易讓用戶發現,相應地也更有利于商家進行推廣。
點評之難:求新、求變,都不易
面對對手的段位優勢,大衆點評也開始求新求變。2018年初起,大衆點評開始瘋狂改版,其中包括首頁改版為圖文信息流模式,以及增加“Biu小視頻”和底部“ 号”欄目等,試圖進一步增加用戶粘性。
除此之外,點評還模仿小紅書,邀請明星入駐、推高人氣,首批邀請了關曉彤、江疏影、張藝興等當紅藝人。
但從市場和網友反饋看來,點評不僅在形式上涉嫌抄襲抖音與小紅書,如此“後知後覺”的應對策略,還進一步暴露出了點評的老态。
除此之外,大衆點評也陷入了用戶評價不真實的質疑裡。畢竟個人用戶的聲音終歸還是比不了在點評體系裡具有等級優勢的KOC們,而當後者們被組織起來向一個方向聚集的時候,無論是好的種草還是壞的節奏,最終傷害的都是點評最後那點“真實”的根基。
除此之外,點評還面臨着留不住用戶的問題。無論是抖音、快手還是小紅書,都在社交功能上比大衆點評有着更高層級的優勢,這就導緻,人們可能依然習慣于在點評上尋找适合的店鋪,但在找到之後就會關掉它,再把拍攝好的圖片和視頻發在自己的小紅書與抖音上,以獲取更多的點贊與互動。
在這樣的閉環裡,大衆點評僅僅充當着一個信息查閱的工具而已。
對此,點評嘗試通過微信導入好友關系,以增加在點評平台上的互動頻率,但收效甚微,原因是——如果你希望家人朋友和你互動,那麼顯然你更應該發的是朋友圈,而不是大衆點評裡的點評。
總的來說,大衆點評目前正處于一個被夾擊的狀态,它就像一個美團獨立出來的封地,身後,是美團強勢的疆域,前方,則是多個強大的敵人。
他們的最終目标是美團,但箭矢卻紛紛射向了大衆點評。
在這樣的前提下,也許點評唯一能做的,就是本分地當好美團的一個流量入口,替它擋一波、再擋一波進攻,最終倒在中文互聯網的長河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