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膠東面魚?過年期間,膠東人的餐桌上常見的面食無外乎以下幾種:大棗饽饽、餃子、發糕和面魚(面條也吃,但過年的特色不算太明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吃膠東面魚?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過年期間,膠東人的餐桌上常見的面食無外乎以下幾種:大棗饽饽、餃子、發糕和面魚(面條也吃,但過年的特色不算太明顯)。
在這些面食當中,大棗饽饽和餃子最為流行,半島東西南北雖然做法各殊,但核心内涵都大緻相同。相對來說,發糕和面魚的普及度沒有大棗饽饽那麼廣,地域特色更突出一些。
以“面魚”為例,在半島中西部縣市區較為流行,牟平以東,就吃得比較少。筆者曾聽一位文登南部鄉鎮的朋友介紹過,他們那裡并不吃面魚,也沒有做面魚的講究。
在吃面魚的縣市區當中,大緻可以分為南北兩種派别做法。
北派做法主要分布于蓬、黃、招、掖四縣市區,其中以黃縣、掖縣兩地較為典型。而南派做法大體就流行于海萊栖一帶。
兩種做法的主要區别在于外觀。前者比較精緻,講究形狀齊整圓潤;後者重視實惠,有種“皮粗肉厚”的感覺。
如果隻是自己家吃的話,兩種做法無所謂先後。但若是招待客人或者贈送親友,北派做法的優勢就比較明顯一些。
尤其是在經商思路比較靈活的黃、掖兩地,都有以面魚作為禮物的情形。筆者曾跟朋友見過幾次,在掖縣(萊州市)時,見到的是用小塑料泡沫箱盛的面魚;而在黃縣(龍口市),當地商家更是幹脆把面魚做成了“禮盒”。春節走親訪友時,帶上一個,也挺不錯。不過,聽說價格也不菲。
此外,在煙台市區一些大的餐飲酒店當中,“面魚”也逐漸作為一道地方特色美食登堂入室。聽一位從業者說,大酒店中做面魚的廚師,多也采用“黃縣做法”。
在大酒店上這道“面點”的時候,廚師會提前把一根面魚砌成大小相當的條塊,大家用筷子夾着吃,感覺上如同一道菜。
剛才多次提到了黃縣做法這個概念,根據龍口非遺項目(縣級)正式資料的介紹,黃縣面魚的基本做法是:
“面粉發酵後做成約3兩大小的面團,将面團用手壓至10乘15厘米左右的長方形扁平魚狀,用勺子在中間劃兩道,油溫180°下鍋炸至金黃色撈出即可食用。炸好的面魚長約30厘米厚約3厘米,口感外酥裡嫩、香軟綿細,百吃不厭。”
當然,不要看是“非遺”就覺得玄乎。實際上,在黃縣當地,很多面案師傅以及家庭裡的主婦,都有着做面魚的好身手。想吃黃縣面魚的話,也不一定非要到大酒店,北馬、石良等大鄉鎮趕集時,面魚的攤位都有不少。
吃面魚适合搭配湯菜,在蓬、黃、招、掖,面魚都常與羊湯一起吃。面魚羊湯,主要是在外面的吃法。如果居家吃飯,搭配個西紅柿雞蛋湯或者蘑菇雞蛋湯,也都是美味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