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證據證明我國農批市場效率低下
在期刊、報紙、著作和研究報告中,常能見到“我國農産品流通效率低下”之類的觀點,幾成定論。農批市場也常被诟病“效率低下”。若不探究農批市場的微觀結構,隻是走馬觀花地參觀、走訪、調研(大多數正式調研往往安排在很難見到農産品批發交易的“工作時間”),很容易産生農批市場“髒亂差”、交易不活躍和交易方式“原始”等印象。然而,長期追蹤研究農批市場不難發現,那些被認為是農批市場“非正規性”或“非規範性”的特征,如批零兼營、鋪位轉租、對手交易以及表面上的非專業化等等,其實往往是農批市場效率的重要源泉。很多農批市場都不是純粹的批發市場,而是承擔多種功能,有非常複雜的微觀結構。相比歐美以及日韓,不能認為我國農批市場效率低下。
首先,從交易涵蓋的業務範圍看,農批市場和批發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經營場地和經營時間的利用率。以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為例,豬肉一級批發到早上就基本結束,蔬菜也類似。從上午開始,該市場就逐漸變成二級批發市場或零售市場。若以歐、日、韓為參照系,上述情形可能被認為“問題”頗多,但“問題”背後,實質上卻是對批發市場時間和空間的充分利用。農産品交易實現了“白天加晚上”“批發加零售”“一級批發加二級批發”,某些批發市場還是典型的“銷地批發加中轉批發”或“産地批發加中轉批發”,其實在更大程度上挖掘了農産品交易的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其次,從全年經營情況看,批發商基本上将經營場地和時間的利用率提高到了難以再提高的地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胡冰川研究員對壽光農産品批發市場的調研發現,某典型商戶全年的經營時間表大緻是:每年3~5月經營本地西紅柿,5~7月經營本地土豆,7~12月經營張北甘藍,12月至次年3月經營浙江菜花;夏秋兩季搞北菜南運,冬春兩季搞南菜北運,全年幾乎沒有任何時間浪費。作者對華東地區某大型農批市場的調研也發現,由于蔬菜、水果的季節性很強,因此經常有一些專業性的批發商會将檔口季節性轉租,而這樣其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經營場地的利用率。
部分學者認為日、韓都出台了農産品流通法律法規,而我國農批市場建設運營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約束,這是影響農批市場效率的重要原因。然而,日、韓學界的反思表明,不少農産品流通法律法規是失敗的,并未切實提升農産品的流通效率,甚至被視為農産品流通效率低下的根源。缺乏正式法律法規或許可視為我國農産品流通的重要特點,也是高度市場化的體現。我國有活力的農批市場基本都是自發演化出來的;那些不遵循市場演化規律片面強調“高水平”“高起點”規劃搞出來的農批市場,要麼慘淡經營,要麼被迫關張。
我國農批市場仍然将長期存在
我國農産品市場總體上是由三個“汪洋大海”構成的多元複雜市場:以億計小規模種養殖者構成的“生産者汪洋大海”,以千萬計小規模運銷商構成的“運銷者汪洋大海”,以十億計的異質性消費群體構成的“消費者汪洋大海”。
近年來,連鎖超市、電商平台和農産品加工企業迅速崛起,成為農産品流通體系升級的重要動力,但上述國情農情并未徹底改觀,從而就決定了:農批市場将繼續作為“關鍵的中間層”,批發環節将繼續是“必要的迂回”,包括批發商在内的中間商在所謂“層層加價”的同時,也将大量物理生化性質差異極大的農産品進行了大範圍的集、散、運、儲、售,從而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分擔了風險,強化了信任和交易的穩定性,加快了流通速度。僅僅是減少中間環節不太可能減省掉中間環節承擔的經濟功能,無非是“企業間交易”變為“企業内交易”,是要素市場對産品市場的替代,無法削減相關的流通職能,不太可能降低流通費用,也難以降低農産品的零售價格。
在農場平均規模較小的國家,無論其農業現代化水平如何,農批市場都将長期保持農産品流通體系的樞紐地位;即便是在農場平均規模較大的西歐,銷地批發市場的重要性持續下降,但産地批發市場卻一直非常重要——法國倫吉斯批發市場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交易量萎縮的重要原因是,迅速崛起的連鎖超市從郊外和産地建立的集配中心或産地市場直接向各連鎖店發運貨物。
在未來一段時期内,我國主要農産品的批發市場經由率有可能繼續下降,但總體而言下降速度會比較緩慢。基于“大國小農”這一基本國情農情,我國農批市場還将長期存在,而且還将在較長時期内維持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的樞紐地位。
新興業态崛起不會導緻農批市場衰退
電商與連鎖超市崛起曾被各界認為将加快“短鍊流通”發展,甚至導緻所謂“非中介化”或“去中間化”(disintermediation),即中間環節的數量将趨于減少,首當其沖的就是批發商數量、批發業務量的減少。
但就農産品流通而論,由于農戶規模小、運銷商組織化程度低、農産品規格多樣化等原因,電商和連鎖超市的發展并未導緻“非中介化”,流通環節并未真正減少:
第一,很多據說實現了“農超對接”的超市,很多據說直接從産地發貨的電商企業,相當比例的貨源其實來自農批市場;社區團購的多數貨源,要麼來自實體農批市場,要麼來自互聯網平台上的批發商,從而可确保獲得性價比更高、匹配度更高、物流半徑更合理的貨物。
第二,與電商和連鎖超市快速發展并行不悖,農批市場的成交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持續快速增長态勢。
第三,傳統批發商數量雖有所減少,但經紀人、配送服務商等承擔了部分批發功能的新型中間商的功能,并不斷湧現。
第四,在傳統農批市場,越來越多的商戶同時從事線上和線下業務,創造出“網上與網下相結合,白天與晚上相結合”的交易格局。
因此,連鎖超市和電商等新興業态與農批市場之間并非“兩敗俱傷”的關系,也不一定是“此消彼長”的互替關系,完全可以“共生共榮”。
(作者系南京審計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教授、江蘇省政府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内貿流通專家徐振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