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分鐘物理書籍推薦

一分鐘物理書籍推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8 07:02:32

關于作者

亞裡士多德,西方哲學史上最有影響的哲學家,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當時幾乎所有的知識門類都取得了最頂尖的成就。

關于本書

《物理學》是亞裡士多德理論知識的代表,是他大量研究自然的作品的“總論” , 也是西方最早的系統的理論物理著作。本書讨論了自然、運動、無限、時間、空間、連續、離散、偶然、必然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亞裡士多德從理論而非經驗的角度對這些問題所做的研究,刺激着一代代哲學家和科學家反思這些根本性的問題。

核心内容

“物理”(physics)的本意是“自然”,因此這本書标題其實應該是“論自然”。這裡的“自然”指的并不是“大自然”,而是事物自身之中運動和靜止的原理。

一分鐘物理書籍推薦(每天聽本書物理學)1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這期為你解讀的書是亞裡士多德的《物理學》,這部作品可以說是西方最早的系統的理論物理學著作。亞裡士多德在裡面讨論了一些非常抽象的物理問題,比如運動、無限、時間、空間、連續、離散、偶然、必然。你如果對亞裡士多德這個人、他的著作和他的影響有興趣,可以拖到這期音頻28分鐘的位置,我們在那裡對這些背景信息做了介紹。如果你已經在咱們之前的音頻裡聽過這部分介紹,這裡就可以略過了。

我們在背景介紹裡面說過,亞裡士多德将全部知識分成理論性的、實踐性的和生産性的,《物理學》是亞裡士多德理論知識的一部分。我們用來翻譯亞裡士多德這本書的“物理學”,就是英文的Physics ,但是它原本的意思其實是“自然”,因此這本書更恰當的标題其實是“論自然”。我們今天所說的“物理學”,本來的意思就是“關于自然的學問”。

我們今天一提到“自然”,第一反應肯定是“大自然”,也就是我們周圍的這個自然世界,但是這并不是亞裡士多德的意思。他說的“自然”有一個更狹窄、更确切的含義,每一個“自然的事物”在它自身之中都有運動和靜止的原理,這些事物之中的“自然”就是那個運動和靜止的原理。和自然物相對的是“人造物”,對于這些人造物而言,它們運動變化的原理并不在自身之中,而是在人這個制作者之中。

亞裡士多德寫了一系列讨論自然問題的著作,探讨了天體、天氣現象、靈魂、回憶、睡眠、做夢等等,還有五本關于動物學的著作。我們要解讀的這本《物理學》是所有這些著作的一個“總論”,從最普遍的意義上讨論了研究“自然”時會涉及到的問題,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運動、無限、時間、空間這些基本問題。

《物理學》這本書裡沒有多少對具體的自然現象的經驗觀察,而是靠着邏輯推理的力量來讨論問題。在這個意義上,這本書處理的确實是理論物理,而不是經驗或者實驗物理的問題。

今天我們一提起“理論物理”,比如相對論、量子力學、奇點,總不免倒吸一口冷氣,因為這些問題很難理解,也很難用日常語言說清楚。亞裡士多德處理的這些“理論物理”問題在那個時代也有類似的性質。他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了這些問題,并給出了他的答案。不管答案本身是對是錯,都是後來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繼續研究探讨這些問題的起點,而且他的觀點,比如我們會說到的對運動、無限以及時間這樣本質問題的讨論,也并不是完全過時,在今天,依然有重溫的必要。

這期音頻,我來為你解讀三個問題:第一個是整部 《 物理學 》 裡最核心的“運動”的概念。我們來讨論一下亞裡士多德如何給運動分類,又如何分析運動中的基本要素。這個關于運動的讨論會把我們引向“第一的推動者”。第二,我們來看看亞裡士多德如何理解“無限”這個概念;最後,我們再來看看,他怎麼理解“時間”的本質。

第一部分

有了這些準備工作之後,現在就讓我們進入亞裡士多德的理論物理世界。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亞裡士多德如何理解運動。

我們前面看到,“自然”就是事物之中運動和靜止的原理,這樣一來,運動和靜止也就成了 《 物理學 》 裡最核心的概念。不過亞裡士多德更關注“運動” , “靜止”隻是作為運動的對立面順便提到的,不是讨論的重點。

我們要注意,這裡講的“運動”并不是我們通常說的那種狹義的運動。比如我在操場上跑步,這隻是亞裡士多德要讨論的幾種運動裡的一種,叫做‘,位移運動”。《物理學》裡讨論的“運動”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和“變化”劃等号。事實上,運動和變化這兩個詞在希臘語裡就是同一個詞,隻是到了現代語言裡,才有了強調的重點的不同。在下面的解讀裡,我會按照一般的語言習慣,有時候用“運動”,有時候用“變化”,你知道我說的是同一個東西就好。

亞裡士多德說運動或變化一共有四類。第一類叫’‘生成與毀滅”,指的是一個事物從無到有和從有到無,這是一種實體意義上的變化,或者說本質性的變化。比如一個孩子出生,一棵樹死亡。

第二類變化是“數量的變化”,比如一個孩子的體重從三十公斤長到四十公斤,身高從一米四長到一米五。

第三類是“性質的變化”,比如我因為曬太陽從白變黑,或者因為學習從無知變得有知識。

第四類就是“位移運動”。

光是做了區分還不夠,亞裡士多德還想要知道,這四種運動或變化背後有什麼共同的原理或者要素,也就是說一切運動都少不了的共同特征,了解了這些原理,我們就可以解釋一切運動了。亞裡士多德認為,一切運動變化說到底都有三個共同的要素或原理:第一個是變化的主體或者說承載者,第二個是“缺乏”,第三個是“形式”。

這三者之中,變化的承載者是變化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東西,也是變化之中不變的東西。缺乏是變化發生前的狀态,也就是某個事物還沒有存在,或者還沒有擁有某種性質。而形式就是經過運動或變化之後,一個事物存在了,或者擁有了某種确定的性質。

比如,一個孩子的降生是一個“生成過程”,在精子和卵子結合之前,這個孩子還不存在,因此是缺乏存在的,而當精子和卵子結合到一起,形式與質料就結合到了一起,這個孩子也就具有了最初的萌芽。

再比如,我因為曬太陽從白變黑,這是一個“性質上的變化”,這裡變化的承載者就是我這個人,曬太陽之前和之後都是我。曬太陽之前的白色,就是尚未獲得黑這種性質的“缺乏”,而我曬完太陽之後的黑色就是通過這個變化過程獲得的“形式”。

在理解運動變化的時候,亞裡士多德哲學裡經常出現的“潛能”與“現實”這對概念又一次發揮了重要作用。運動或變化就是一個潛在地存在,或者潛在地具有某種性質的事物,現實地存在了,或者現實地具有了某種性質。比如說,一個孩子在出生之前,還隻是一個潛在的孩子,而“生成”這種運動将一個潛在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現實的孩子;再比如,我要從北京到天津,在到達天津之前,我隻是潛在地“在天津” , 而當位移運動完成,我就是現實地“在天津”了。

關于運動的這些分析,将亞裡士多德引向了一切運動的最終原因。因為他認為,一切運動說到底都是被推動的。前面我們說過,一切運動都是從潛能到現實的過程,而這個從潛能到現實的過程不能自己發生,而是需要某種“推動”才能發生。雖然說“自然”是運動和靜止的内在原理,但是即便是那些“自然物”也是靈魂推動身體,形式推動質料,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自己推動自己”。而且亞裡士多德認為,這裡說的“推動”,還不是僅僅推一下就完了,而是伴随在運動始終的。

從今天的角度看,這個理論顯然是錯誤的。不過他說所有運動都必然有一個持續的推動者,這個理論從實際經驗來看,也是有道理的,有一種直觀上的吸引力。比如我們推車,如果不推車就會停下來;我們跑步的時候,也是靈魂需要一直驅動身體,如果停止驅動,我們就會停下來。正是因為這種直觀上的吸引力,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才能一直主導着西方的科學研究,直到牛頓提出慣性定律之前,都被當作一條颠撲不破的真理。

那麼,如果一切運動說到底都是被推動的,而推動就意味着有一個推動者和一個被推動者。按照這個模型推論下去的話,任何一個運動 A ,一定是被某個原因 B 推動的,而 B 是被 C 推動的, C 是又被 O 推動的 … … 這麼看起來好像一直可以推到無窮。但是亞裡士多德認為,從邏輯上講,一切無窮倒退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這違背了人的認識規律。

根據這兩個前提,也就是第一,一切運動都是被推動的;第二,不可能有無限的因果鍊條,那麼結論就是,必然存在一個“第一推動者”,它本身不被任何東西推動,而隻是推動其他東西,這個“第一推動者”必然是一個“不動的推動者”,是運動的永恒原因。

這個“第一推動者”也不可能是一個有形體的東西,因為有形體就意味着有質料和潛能,也就可以被推動。所以這個‘第一推動者”就隻能是一個類似于靈魂的精神性的存在,它并不處在宇宙之中的任何一個位置上,而是在宇宙的邊緣,以某種方式推動着天體進行永恒的圓周運動,而天體的運動,導緻了地球上的東西發生各種生滅變化。

這就是我們要解讀的第一點,《物理學》裡最核心的“運動”概念。亞裡士多德将運動區分為四種,分别是生成與毀滅,數量變化,性質變化和位移運動。亞裡士多德讨論了一切運動的三個基本原理:運動的主體或載體、缺乏和形式。最終我們看到,亞裡士多德用邏輯推論出了‘第一推動者”。這個“第一推動者”讓他的物理學和形而上學最終殊途同歸,達到了同樣主題。

在《物理學》裡面,他從運動的角度得出結論,必然有一個“不動的推動者”,作為宇宙之中一切運動的終極原因,但是他沒有更多讨論這個“第一推動者”到底是什麼,他推動宇宙的方式又是什麼樣的。

而在《物理學》之後寫作的《形而上學》裡,他對這些問題做了更深入的讨論。在那裡,他從實體的角度得出結論,宇宙中必然有一個最高的實體,那就是神,他是最高的實現,沒有任何潛能,它除了思考自身之外,什麼也不做。他推動宇宙萬物的方式,就是作為萬物向往的最高目的。這樣看來,亞裡士多德物理學的最終歸宿就是形而上學,更确切地說,就是神學。

第二部分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個内容:亞裡士多德如何理解“無限”。

在他看來,要想真正理解運動、時間、空間、質料,甚至宇宙,我們必須首先理解“無限”是怎麼回事,但是理解這個概念又非常困難。一方面“無限”好像随處可見,所有的運動都發生在時間中,而時間看起來是無限可分的。一個事物發生位移運動,看起來就是穿過了一個無限可分的空間。任何一個由具體的質料構成的,有大小的事物,看起來也都是無限可分的,就像《莊子》裡面說的‘,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無限”又好像是不存在的。我們總是在有限的時間裡走過有限的距離,一個物體的大小也總是有限的,我們如果對一個有确定大小的東西進行切割,這樣的切割也不可能真的無休止地進行下去。

這樣看來,“無限”就好像既無處不在,又并不真的存在。那麼面對這個左右為難的局面,亞裡士多德的回答是,這兩個角度都有道理。他說,我們必須要區分兩種不同意義上的“無限”,一個是“潛在意義上的無限”,另一個是“現實意義上的無限”。沒有任何人,也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給一個确定的長度進行劃分,從而讓它成為現實意義上的無限。如果我們實際劃分一個東西,這個劃分過程肯定在進行了有限次之後就結束了。

但是另一方面,一個長度上的任何一個點都有可能進行劃分,因此這個長度又在潛在上是無限可分的。正是這種無限可分的潛能,保證了時間、空間、質料這些東西都是連續的,而不是離散的,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理解連續的運動。

在亞裡士多德關于無限的讨論裡,關于什麼是一個“點”的論述非常精彩。我們平常可能會說一個長度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好像點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如果點是客觀存在的,那麼不管它有沒有長度,都會出現嚴重的困難。如果點有長度,那麼一個确定的長度就不可能是由無限個點組成的。如果點沒有長度,那麼又沒有辦法組成一個确定的長度,因為無限個零加在一起還是零。

面對這個難題,亞裡士多德給出的解決辦法是:“點”并不是實際存在的東西,而隻是我們進行分析時的一個思想工具,也就是由我們的思想創造出來的。點其實就是進行劃分的可能性,但是這些可能性不會全都實現出來。這和我們今天在數學裡說到的‘點”其實是一樣的,或者說現代數學繼承了亞裡士多德對于“點”的理解。

通過上面的讨論,我們理解了,在亞裡士多德那裡,無限并不是一個至大無外的東西,可以包含其他東西。事實上恰恰相反,無限是一種潛能,隻能被包含在其他東西之内。

亞裡士多德的這個主張其實非常具有革命意義,在他之前有不少哲學家認為宇宙是無限大的,因為隻有無限大的東西,才能包羅萬有。但是亞裡士多德的觀點恰恰相反,無限并不能包羅萬有,而恰恰是被萬有包羅。基于這樣的看法,他認為,宇宙并不是無限大的,而是有着确定的大小。這種不訴諸任何實驗觀察,僅僅基于邏輯分析對宇宙整體做出判斷,是不是特别像今天的理論物理學家?而且更讓人驚訝的是,他的這個結論其實非常符合現代人對宇宙的認識。

講完了亞裡士多德關于無限的理解之後,我們來看這個理論怎麼幫助亞裡士多來反駁芝諾提出的著名的運動悖論。

芝諾是亞裡士多德之前的一個哲學家,比他早大約 100 年,他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一系列的悖論,用來表明運動和變化是不可能的,我們看到的那些所謂的運動變化都是虛幻的,因此在哲學和數學領域都有很大的影響。在這裡我們先來講其中兩個,在下一部分裡面再來說說第三個。

第一個悖論叫作“二分法”。是說我們永遠不可能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因為如果想要從 A 點走到日點,那麼我們就需要先走過 A 日的一半,而要達到 AB 的一半,又要先走過四分之一,直至無窮。這樣看來,要走過任何一個不論多小的距離,都意味着我們需要首先跨過無限多個點,而這是不可能的。

芝諾提出的第二個悖論叫作“阿基裡斯追龜”,你可能聽說過這個悖論。阿基裡斯是希臘神話裡最有名的英雄之一,以能征善戰和跑得快著稱,但是芝諾卻要論證,如果阿基裡斯和烏龜相距一段距離,那麼阿基裡斯就永遠追不上烏龜。因為當阿基裡斯跑到烏龜現在的位置,烏龜已經向前又爬出了一段距離,當阿基裡斯追上了這段距離,烏龜又向前爬了一段的距離,這樣看來,阿基裡斯隻能無限地接近烏龜,但是卻永遠不可能追上烏龜。

聽完這兩個悖論,不知你是什麼感覺?是不是乍一聽感覺還有點道理,但是又顯然和我們的日常經驗矛盾,而且還一下子想不出哪裡錯了,這就是哲學裡面“悖論”的魅力。“悖論” paradox 這個詞原初的含義就是這種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又和日常觀點相反的說法。

對于這兩個悖論,亞裡士多德利用了他關于“無限”的理論,三下五除二就把芝諾的論證給拆解了,他的反駁就是區分潛在的和現實的點。

他承認,如果我們要走過現實存在的無限個點,那麼确實不可能走過AB這個距離。同樣,如果阿基裡斯在追上烏龜的之前,要跑過實際存在的無限個點,那麼他确實沒有辦法追上烏龜。但是當我們沿着一個長度運動的時候,并沒有将無限多的點都實現出來,芝諾所說的“無限的點”僅僅是在潛在的意義上存在的。

好了,這就是我們要解讀的第二點,亞裡士多德如何理解“無限”。他認為無限并不是現實的存在,而僅僅是潛能。用這個理論,他反駁了前人認為宇宙無限大的理論,也反駁了芝諾關于運動的兩個悖論。

第三部分

讨論完了運動和無限,我們再來看看第三個要點,亞裡士多德如何理解時間。

“時間是什麼”?這在人類思想史上是一個無比困難的問題,困擾着一代代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古羅馬的奧古斯丁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極好地描述人們對于時間的困惑。“什麼是時間?如果沒人問我,我還知道;但是如果我想要對提問者解釋它,我就不知道了。”

在曆史上,不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也對時間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奧古斯丁給出了一種高度主觀化的時間觀,認為一切時間說到底都是某個心靈感受到的“現在”,過去是對已經過去的“現在”的回憶,而将來是對尚未到來的“現在”的預期。

牛頓的經典物理學裡設定了絕對的時間觀,也就是說,不管世界上發生什麼,時間都是絕對勻速單向流逝的。康德則認為時間是人認識這個世界的“先驗範疇”,是先于任何經驗就已經存在于人的思維之中的東西。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提出了一種相對于速度變化的時間觀,時間有可能會變快或變慢,甚至有可能倒流。但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的經典時間觀,就是亞裡士多德在《物理學》裡提出來的。用一句話概括,亞裡士多德認為“時間就是運動的量度。”

當然,這句話需要我們來做一些解釋,亞裡士多德的這種時間觀不同于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種經典的時間觀。他這裡說的時間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相對的,既不是純粹主觀的也不是完全客觀的,更不是人認識世界的先驗範疇。在他看來,時間并不是絕對存在的東西,而是依賴于運動,用來給運動做量度的。如果世界上沒有運動,也就無所謂時間。

這個看法,确實考慮到了時間的客觀性,也就是和運動聯系在一起。同時,亞裡士多德也意識到,時間有主觀性的一面,當我們的心靈處于完全不變的狀态時,或者我們沒有注意到它的變化時,我們也不認為時間流逝了,比如說我們出神或者非常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時候,會意識不到時間過去了。這麼看來,在亞裡士多德那裡,時間就既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

那麼我們是怎麼量度運動,确定時間的呢?他認為,我們标記時間的方式,是判斷一個事物不同于另一個,而第三個事物在它們之間。當我們認為兩端的事物不同于中間的事物,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看到了兩個“現在”,一個在之前,另一個在之後,隻有這時,我們才說一段時間過去了。

“現在”就像是前面說過的直線上的“點” , 并不是現實存在的,而隻是我們的心靈用來标記和理解時間的概念。我們用時間來量度運動,在他看來,所有的運動裡面,最永恒不變,最有規律的就是太陽的東升西落,以及恒星繞着地球的圓周運動。正是這種規律的圓周運動,給人們提供了最好的參照系,定義了“一天”這個基本的時間單位。而其他的時間單位,不管是小時、分鐘、還是月、年,都是從“天”這個單位裡擴大或者縮小産生的。在他看來,天體圍繞地球做永恒的圓周運動,這樣就确保了時間并不純粹主觀的産物,而是一個客觀的東西。

我們不一定會認可亞裡士多德對時間的這種解釋,但是即便在今天看來,這個解釋也依然非常深刻,尤其是它很好地把時間的主觀和客觀屬性結合在一起。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說說芝諾提出的第三個關于運動的悖論,以及亞裡士多德對這個悖論的回應。這個悖論叫作“飛矢不動”,是哲學史上最有名的悖論之一。芝諾的論證是這樣的,一支看起來在運動的箭,在它運動的每一個瞬間都隻占據和它本身一樣長的空間。但是如果一個事物隻占據和它自己一樣長的空間,它就是靜止的。因此這支看起來在運動的箭其實是靜止的。于是就出現了明顯的矛盾,或者說悖論。

哲學和科學史上對這個悖論的讨論非常多,但是亞裡士多德是第一個正面做出回應的人,甚至正是因為亞裡士多德在《物理學》這本書裡回應了芝諾的這個悖論,才讓這個精彩的悖論得以保留下來。

他從兩個方面反駁了芝諾的悖論。首先,他利用了我們剛剛說到的關于時間本質的理論,否認時間是由很多個“現在”組成的。因為在亞裡士多德看來,“現在”本身是沒有長度的,僅僅是過去和将來的分界點而已。如果每一個“現在”都沒有時間上的長度,那麼一組現在加在一起也不可能構成一個時間長度。這樣一來,即便這支箭在每一個“現在”都是靜止的,也并不能證明這支箭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是靜止的。

亞裡士多德的第二個反駁,是否認這支箭在某個瞬間是靜止的。在亞裡士多德看來,不管說這支箭在某一個瞬間是運動還是靜止都是錯誤的。因為運動一定意味着有速度,而速度是距離除以穿過這個距離的時間。這樣一來,說某個對象在某個“瞬間”中運動是沒有意義的。根據芝諾的看法,瞬間就意味着沒有時間長度,因此也就不能用它來求得速度。而如果給不出速度,我們就不能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我們也不能說一個物體在“現在”這個瞬間是靜止的,因為說一個東西是靜止的,就意味着它在現在和過去都是一樣的,沒有變化,這也同樣需要一個從過去到現在的時間跨度,那麼在一個沒有時間長度的點上,我們也不能說這個物體是靜止的。這樣看來,靜止就和運動一樣,需要發生在一段時間内,運動要求物體在不同的時間處在不同的地方,而靜止則要求物體在不同的時間處在同一個地方。這樣亞裡士多德也就反駁了芝諾的悖論。

有人批評亞裡士多德關于在某個瞬間不可能有運動的論證,妨礙了物理學的發展,甚至妨礙了極限和微積分思想的産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亞裡士多德對芝諾的反駁非常深刻。而且他認為一個運動的物體必然以某個速度運動,而速度就是在一段時間裡穿過一定的距離,這個看法也是正确的。後來的微積分和物理學發展,不但沒有證明亞裡士多德是錯誤的,反而是建立在亞裡士多德這個洞察的基礎上的。

我們今天會說到一個物體在某個點的“瞬間速度”,比如,網球場上會有一個電子屏幕,專門顯示發球時,網球離開球拍的“瞬間時速”是多少。那個數值并不是真的在一個沒有長度的點上的速度,而是網球在越來越短的時間跨度之中的運動距離,直到這個時間跨度趨向于零,就得出了這個速度的極限。

現代物理學關于運動的理解确實超過了亞裡士多德,這得益于極限思想的發展,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亞裡士多德的論證,也就是在某個瞬間不可能存在運動,是錯誤的,或者說他的這個思想妨礙了極限思想的提出。恰恰相反,正是他關于運動與速度關系的看法,激發了極限思想的出現。

這就是我們要解讀的第三點,亞裡士多德将時間理解成“運動的量度”。這樣看來,時間就不是一個絕對的存在,而是依賴運動的,而且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我們用“現在”标記不同的時間點有關。但是因為天體的運行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是永恒不變的,時間就不是純粹主觀的,又具有了高度的客觀性。亞裡士多德也用他關于時間的理論,很好地回應了芝諾關于運動的第三個著名悖論“飛矢不動”,甚至啟發了現代的極限思想。

總 結

亞裡士多德《物理學》這本書裡的幾個主要内容,我就為你解讀完了。我們再來簡單回顧一下這期音頻的知識要點。

首先,亞裡士多德這裡說的‘物理學”,原本的意思其實是“自然之學”,而“自然”指的就是内在于一個事物的運動和靜止的原理。

第二,亞裡士多德的 《 物理學 》 這本書主要圍繞着“運動”的問題展開,他把運動分成四類,讨論了不同運動的共同結構,也就是都要有運動的載體、缺乏以及形式。他關于一切運動最終都是被推動的理論,最終引出了“第一推動者”的思想,從而讓他的 《 物理學 》 和 《 形而上學 》 殊途同歸。

第三,亞裡士多德認為如果不理解“無限”,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理解運動、時間、空間,甚至宇宙,他把“無限”理解成潛能,而非現實,由此他推論出包羅萬有的宇宙必然是一個有限的空間。

最後,我為你解讀了亞裡士多德對時間的獨特看法,他認為時間是“運動的量度” , 同時具有主觀和客觀的屬性。

附:亞裡士多德人物小傳

1.亞裡士多德是西方哲學史和思想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很長時間裡他的名字就是“哲學家”的代名詞。

2.亞裡士多德公元前 384 年生在馬其頓的斯塔吉拉, 17 歲的時候被送到雅典,跟随柏拉圖學習哲學,長達 20 年,直到柏拉圖去世。之後亞裡士多德離開了雅典,在希臘世界遊曆。公元前 343 年,他受到馬其頓國王菲利普的邀請,來到馬其頓宮廷,給王子們上課,并且遇到了後來成為馬其頓國王的亞曆山大,但是亞裡士多德對這位未來君主的影響應該有限。公元前 335 年,亞裡士多德回到了雅典,在呂克昂建立自己的學園,他的學派被稱為“漫步學派”。公元前 323 年,亞曆山大去世,雅典反對馬其頓的呼聲甚嚣塵上,亞裡士多德逃離了雅典,次年因為胃病去世。

3.亞裡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高産的哲學家,據記載,他的作品有多達 156 部, 550 卷,大約 45 萬行。今天規模龐大的 《 亞裡士多德全集 》 也就是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4.亞裡士多德作品的流傳史非常曲折。亞裡士多德去世前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了學生特奧弗拉斯托斯,特奧弗拉斯托斯去世前将這些作品留給了自己的侄子,他侄子把這些手稿都藏了起來,直到大約兩個世紀之後,這些手稿才被再次發現。漫步學派第十一代掌門安德羅尼科把它們分門别類,編輯整理,才有了亞裡士多德作品的基本形态。古代晚期,亞裡士多德的大多數著作又一次在西方銷聲匿迹,卻經由叙利亞,傳到了阿拉伯世界和希伯來世界。十二世紀開始,這些著作又從阿拉伯世界傳回了西方,引起了亞裡士多德哲學在西方的強勁複興,成為經院哲學的主要思想資源。但是到了現代早期,亞裡士多德又成為科學家和哲學家共同的靶子。

5.亞裡士多德是真正的百科全書,在當時各個知識門類裡都取得了最高的成就。他尤其被譽為“邏輯學之父”和“生物學之父”。

6.亞裡士多德第一次将人類的知識劃分為不同的門類進行專門的研究,他将知識分為三大類,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制作性的知識。除此之外,還有作為普遍工具的邏輯學。

7.雖然亞裡士多德的科學理論大多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在哲學領域,他依然深刻地影響着今天的哲學家們。

撰稿:劉玮

腦圖:摩西

轉述:江甯

一分鐘物理書籍推薦(每天聽本書物理學)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