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最新教育培訓機構新規

最新教育培訓機構新規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3 10:52:04

最新教育培訓機構新規?自“雙減”政策發布以來,各地都在組織專家鑒定學科類與非學科類,由于面臨的現實不同,以及各地考慮的角度不同,鑒定标準也存在一定差異,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最新教育培訓機構新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最新教育培訓機構新規(培訓機構到底如何分類)1

最新教育培訓機構新規

自“雙減”政策發布以來,各地都在組織專家鑒定學科類與非學科類,由于面臨的現實不同,以及各地考慮的角度不同,鑒定标準也存在一定差異。

這種“一地一政策”的格局,也讓不少機構負責人懵圈:外地政策不适用,本地政策沒出台,機構轉型到底應該遵循什麼原則。

11月15日,距離“雙減”出台百日之際,全國通行的大原則終于出台。

15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别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明确,凡是以學科知識與技能培訓為導向,培訓内容主要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曆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學習内容,重在進行學科知識講解、聽說讀寫算等學科能力訓練,并以學生學習成績、考試結果等作為主要評價依據的,都是屬于學科類培訓。

教育部官網截圖

最新:

學科知識講解、技能培訓都屬于學科類

人工智能等虛拟教師授課也包括在内

自“雙減”政策發布以來,“如何區分學科類和非學科類”的問題就被反複提及。

7月30日,教育部官網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确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範圍的通知》:

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道德與法治、語文、曆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

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 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

但教培人士和家長還是一頭霧水,各個科目的延伸課程該怎麼劃分?類似書法、國學、閱讀、英語科普等内容,到底屬于學科類還是非學科類?

8月30日,教育部新聞辦主任、新聞發言人續梅在發布會上表示,如果培訓實質上是對以上9類學科其中的學科相關内容進行專門學習,強調的是學科知識導向,是為升學考試來服務的,片面強化相關學科聽、說、讀、寫、算方面的技能培訓,那麼就應當按照學科類來進行管理。

教育部8月30日新聞發布會

時隔兩個多月,教育部官方鑒定文件出台。

記者注意到,《指南》明确了鑒别依據,即要從培訓目的、培訓内容、培訓方式、評價方式等維度,對培訓項目進行綜合考量,如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為學科類培訓:

一是培訓目的以學科知識與技能培訓為導向,主要為提升學科學習成績服務。

二是培訓内容主要涉及道德與法治、語文、曆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學習内容。

三是培訓方式重在進行學科知識講解、聽說讀寫算等學科能力訓練,以預習、授課和鞏固練習等為主要過程,以教師(包括虛拟者、人工智能等)講授示範、互動等為主要形式。

四是結果評價側重甄别與選拔,以學生學習成績、考試結果等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指南》還強調完善相關制度建設。

一是建立分級指導機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統籌,當地方出現鑒别偏差或困難時,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及時指導和糾正。當出現較大争議或難以鑒别時,下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提請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研究裁決。根據工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可協助非學科類培訓主管部門,提供有關項目分類鑒别意見,并對“學科類”鑒别有最終決定權。

二是建立專家鑒别制度。各地要組建專家組或委托專業機構,對無法直接判斷的培訓項目進行綜合研判,得出鑒别意見。鑒别專家組應包括相關學科、課程、教學等方面專家,且相關人員及其直系親屬未在培訓機構中任職或兼職、屬于非利益相關方。

三是強化機構行業自律。培訓機構要進行自我研判、自評自查,規範開展培訓活動,不得出現名不符實的情況,不得隐形變異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活動。

對比:

三地鑒定經驗各有不同

《指南》要求更加全面規範

與《指南》同時公布的,還有上海、浙江和廣東三省市的鑒定經驗。

上海市

作為全國試點城市,9月30日,上海率先研制《上海市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類别鑒定指引》(以下稱“《意見》”),探索建立相關政策配套的細化做法。

上海教育官網截圖

(一)培訓目的:旨在服務學生學科類升學考試科目的學習,提高考試分數,屬于應試導向。

(二)培訓内容:聚焦道德與法治、語文、曆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國家課程标準或相關教材規定的知識。

(三)培訓方式:以上述學科試題或者知識點的講解、重複讀寫練習等為主要方式,以預習、授課和作業輔導等為主要過程,以教師講授示範、學生聽課等為主要形式。

(四)評價方式:以紙筆考試、多次測驗為主要評價方式,以分數作為學習結果的主要報告方式。

《意見》表示,相關職能部門在各類檢查等工作中無法準确判斷培訓服務類别的,可以組織專家組或者委托專業機構進行鑒定。專家鑒定報告作為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參考,據此作出的行政決定相關責任由職能部門承擔。

記者對比發現,教育部的《指南》也主要從培訓目的、培訓内容、培訓方式、評價方式四個方面進行鑒别,但在範圍上有所擴大。

比如,上海《意見》在培訓方式上提到,“以教師講授示範、學生聽課等為主要形式”屬于學科類培訓。在此基礎上,《指南》還專門明确,包括虛拟者、人工智能等講授示範的互動形式,也屬于學科類培訓。

浙江省

在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轉型和非學科課程的鑒定上,浙江省也較早進行了探索與落地。

截止目前,浙江全省共組織開展學科類與非學科類鑒定37次,課程鑒定389例。同時,浙江金華市還出台了文化藝術、科技、體育、托育等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類别的設置标準。

在具體案例上,金華市婺城區的首場《科學探索—瘋狂博士》和《口語表達訓練》課程鑒定相對具有典型性。

在9月7日的鑒定過程中,《科學探索—瘋狂博士》課程雖然與教材有相關性,但不強調知識導向,也不是為考試而開設,課程對學生的評價也以表現型的評價機制為主,不涉及學業類和學科類考試成績相關的内容,因而被科學專家一緻認定為非學科類培訓項目。

相比之下,《漢語口語表達訓練》讓專家組犯了難,課程随後被提交至市級學科鑒定專家組。進一步鑒定認為,該課程的教學目标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中的相關目标基本一緻;教學知識點與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相關内容相似度過高,部分篇目相同;教學方式主要采用講解、練習、品味、感悟、對話等,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朗讀訓練和說話訓練方式基本相同;評價标準也基本一緻。

金華市婺城區某公司負責人拿到兩本全新證件

最終,專家組一緻認定《漢語口語表達訓練》課程屬于學科類課程。

廣東省

“雙減”政策出台後,出現了一批學科和非學科混合型項目,加大了鑒别難度,廣東省研究提出了多個定性、定量組合指标,提出“名錄鑒定法”“綜合鑒定法”“專家組鑒定法” 三步走。

圖源視覺中國

其中,“名錄鑒定法”是指對于一些清晰易判的項目,可直接通過項目名稱予以鑒定;“綜合鑒定法”是指對于一般鑒定難度的項目,通過對培訓内容、培訓形式、培訓效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鑒定;“專家組鑒定法”是指對于鑒定難度高的項目,特别是學科和非學科混合型項目,通過專家組進行專門研判鑒定。

以“培訓内容”指标為例,廣東省明确提出:項目培訓内容在“學科類培訓項目培訓内容範圍”比例>50%,視為具有學科類别屬性特征,即做出學科類鑒定結果;培訓内容在上述範圍所占比例≤50%,則暫不視為具有學科類别屬性特征,待其他指标衡量比較後做進一步鑒定。

培訓業界人士認為,這種量化鑒定标準,可最大程度減少不同人鑒别時“同類不同判”的主觀元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