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說了假借是怎麼一回事(假借是個什麼東西?——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難關)以及辨别假借的方法,這一次可以說說通假和假借的關系了。
有些朋友可能已經忘了上篇文章的内容,沒關系,這次我們可以借着文章再複習一遍。
什麼是假借呢?簡單來說就是面對一個找不到合适文字來表達的詞,從茫茫字海中選取和這個詞讀音相近或相同的字,借用這些音近音同的讀音來表達這個詞的意思。比如loli 這個詞,一開始漢語中并沒有合适的詞可以表達它所表示的含義,所以借用“蘿”“莉”這兩個字義和loli不相關,但是讀音和loli相近的字來表示loli的意思。
我們先有了loli這個詞,但是在漢字中沒有相對應的字、詞可以表示,所以我們就把和這個詞讀音相近的兩個字“蘿”“莉”借過來表示它。
不過除了假借之外,語文老師往往還會提到一個詞——通假。那麼通假是什麼呢?
其實,不用把通假想得太複雜,通假是假借的一種,他們兩個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古代漢語教程》一書中将“本有其字的假借”稱為通假[1]。同樣的,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寫道“……我們這裡說的是狹義的通假,指借一個同音或音近的字來表示一個本有其字的詞”,“通假字和本無其字的假借字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2]。
是不是看暈了?沒關系,我們慢慢來理解。
首先,什麼叫本有其字的假借是通假呢?剛才我們說到有些詞在漢語中沒有相對應的文字可以表示,于是就借用其它讀音相近或者相同的字來表示這個詞。我們來舉了一個例子——loli和“蘿莉”,類似的,古代的例子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說文解字》這部古老的字典裡是沒有“悅”字的)。
那麼,與此相反,有些詞在漢語中本來是有相對應的文字來表示的,比如,“戰鬥”的“鬥”字本來寫作“鬥”,象兩個人打架的樣子。而“鬥”字最初的字形象勺子,後來則一般作為量詞,比如“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如果不是通假,兩個字幾乎沒有交集。但是,為了簡化文字,使漢字更容易書寫,人們便借用“鬥”字,取代了“鬥”,而用更專業的語言就是:“鬥”是“鬥”的通假字。
這是“鬥”字的甲骨文,像兩個人在一起厮打,互扯頭發的樣子[3]。
這是“鬥”字的甲骨文,像一柄勺子。[4]
這下,大家應該明白什麼叫“本有其字的假借是通假”了吧。假借和通假,其實本質上都是借用意義上不相關,而讀音相近或相同的字來表示另外一個詞。它們之間的區别就在于這個詞原來有沒有相對應的字可以表示。如果有,那就是通假,比如“鬥”和“鬥”,如果沒有,那就是假借,比如“loli”和“蘿莉”。當然,也有很多語言學家認為假借是一個很廣闊的概念,所以假借是可以包含通假的。如果要解釋,我又要說很多了。總之大家要記住,通假和假借實質上是一樣的,區别就是,通假本來就有相對應的字可以表示(本有其字),而假借字不一定有。
最後,來糾正一個不太正确的觀念:通假、假借的産生是因為古人寫了錯别字。我并不否認有部分通假、假借字是古人的錯别字,但是,從剛才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不是所有通假、假借字都是錯别字(正如不是所有牛奶都是XX蘇)。有一些通假、假借字的産生是為了簡化字形,方便書寫,比如“鬥”“鬥”。還有一些通假、假借字的産生是為了避諱。比如清朝人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諱,有時會把“玄”改寫成“元”。比如著名學者鄭玄的名字在清朝文獻中常常被寫作“鄭元”。這也是一種通假。
鄭玄:我心裡苦哇,連名字都被人改了……
相信通過這篇文章,你可以對通假和假借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要是有什麼問題,歡迎留言~
12月31日晚上八點左右,我會和大家聊聊《說文解字》,咱們到時候不見不散~
[1]張世祿:《古代漢語教程》,複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頁
[2]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11頁
[3]季旭昇:《說文新證》,藝文印書館,2014年版,第196頁
[4]季旭昇:《說文新證》,藝文印書館,2014年版,第936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