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構建現代化農業産業體系

構建現代化農業産業體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4 01:16:16

構建現代化農業産業體系?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構建現代化農業産業體系?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構建現代化農業産業體系(傳統産業體系現代化的上垟)1

構建現代化農業産業體系

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瓯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船舶往來如織。”發轫于兩晉時期的龍泉青瓷,早在南宋便以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盛極一時,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一個重要的中國符号。

位于浙、閩、贛三省交通要道處的上垟鎮,自古制瓷盛行、商貿繁榮,是龍泉青瓷最集中的産區,至今仍傳承着傳統窯燒工藝,保留着大量古窯址。當地随處可見的水碓、瓷片小道、鳳尾瓶燈等青瓷元素,無一不在述說曆史。

穿越千年的傳統青瓷産業體系,有着強大而穩定的工藝慣性,足以抵禦漫長時空中的審美流變。但現代人在選用瓷器時,則往往傾向于傳統美學之外的功能價值。這微妙的悖離,在這座“中國青瓷小鎮”激發出一場在傳承與創新中迎來中興的産業變局。

直觀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上垟青瓷企業已發展到40家,其中規上企業3家,全鎮1000多人直接從事青瓷行業,還有600多人從事青瓷店鋪經營、瓷器包裝等配套工作。這座從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養分的特色小鎮,正在現代化的大道上,奔向可期的未來。

不滅窯火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在上垟鎮中心,被譽為“龍泉一條龍”的“曾芹記古窯坊”是當之無愧的地标。130多年來,這座古龍窯從不曾熄滅,是龍泉唯一一處真正意義上的“不滅窯火”。

走進古窯坊,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黃泥砌成的牆,牆面鑲嵌着從北宋到現代的各種瓷片。“我叫它‘文化牆’。”古窯坊第七代傳人曾世平告訴記者,10年前,青瓷愛好者不像現在這麼廣泛,他砌起這面牆,為的是吸引更多人對龍泉青瓷産生興趣。

家學淵源,令曾世平投身青瓷産業顯得理所當然。繼承了傳統龍窯燒制技藝的他,從選礦、練泥、配釉到拉坯、修坯、素燒、施釉,每個環節親力親為,他坦承“龍窯生産能力不高、成品率低且燒制技藝複雜”,完美的成品很難普及到千家萬戶,“更多的是藝術價值”。

正是這種工業化無法取代的“藝術價值”,令文化遺産的擁趸趨之若鹜。盡管曾家龍窯每年隻燒制兩次,每次隻産出千餘件瓷器,但總是“還沒開窯就已被預訂一空”。曾世平清楚地記得,開窯前後,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總會在道路兩邊排起長隊,最遠的客人是從遼甯丹東驅車趕來的,“就為看一眼千年不滅的窯火”。

在上垟,還有很多像曾世平這樣的“青瓷世家子弟”,“讓文化遺産活起來”是他們共同的心願。也正是在這生生不息的傳承中,2012年,上垟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青瓷小鎮”榮譽稱号。2014年,中國青瓷小鎮·披雲青瓷文化園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振興曆史經典文化産業的示範樣本。

走進這座特殊的文化園,撲面而來的是“工業懷舊風”。園區保留了原國營龍泉瓷廠的廠房外觀,内部則建起了青瓷傳統技藝展示廳、青瓷名家館、青瓷手工坊等各種青瓷主題的休閑體驗區,清晰勾勒出龍泉青瓷的發展脈絡。

“從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賞,文化園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曾世平告訴記者,在園區将傳統青瓷文化以現代審美直觀呈現之後,許多并非青瓷世家出身的年輕人,也敢于從零開始學習制瓷技術,并在小有所成之後陸續開辦工廠,“龍泉青瓷不再隻以‘高大上’的面貌示人,短短幾年間,上垟街道兩旁已随處可見青瓷作坊,價格親民、質量可靠的日用瓷開始廣泛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有形之手” 壯大産業發展根基

在青瓷文化園拔地而起的同時,龍泉立足上垟在青瓷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良好的産業文化基礎和老工業基地的旅遊資源,持續推進中國青瓷小鎮項目建設。

2015年,龍泉青瓷小鎮被列入首批浙江省37個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傳統産業迎來了新機遇。2015年年底,“中國青瓷小鎮開發項目” 正式簽約,龍泉對接工商資本30億元,對青瓷小鎮進行全方位打造,并在上海原“四行倉庫”旁設立4000平方米的“龍泉青瓷——人類非遺”展示中心,小鎮成功走出山門、牽手世界。

得益于“有形之手”的全面發力,上垟青瓷産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外出創業者選擇回到家鄉,上垟也因此成為龍泉外出打工人員最少的鄉鎮之一。

2012年,有着20多年文玩收藏經驗的劉小龍,轉行投身青瓷産業,将工廠建在了老家木岱口村。他坦言,“一開始是覺得有利可圖才入行的”,但時間久了,不知不覺被傳統制瓷技術和工藝感染,成了“追夢人”,如今他緻力于打造工藝複雜的藝術瓷,因為“更有成就感”。

在推進産業振興、企業集聚發展的過程中,“劉小龍們”找到了自身價值,而上垟青瓷也随之迎來了“高光時刻”,身為三大規上青瓷企業之一的浙江天豐陶瓷有限公司遷建項目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天豐陶瓷舊址位于中國青瓷小鎮内,由于核心景區建設不斷加快,企業用地需求日益緊張。得知這一情況後,上垟鎮主動伸出援手,幫助天豐陶瓷新廠重新選址木岱口村,于去年1月6日正式搬遷并順利投産。

在龍泉青瓷的發展過程中,科技總是高舉着“看不見的手”,與政府的“有形之手”相得益彰。“搬進新廠區後,我們把提升産能的突破口聚焦到了數字化改革上。”天豐陶瓷負責人周方武告訴記者,目前,天豐新廠内共有5座窯爐設備,設備升級後全部采用數字化控制,其中36米的隧道窯還實現了自動進樣。

除窯爐實現數字化升級之外,天豐新廠的漿泥磨粉、泥條泥餅制作、注坯等生産工序都引進了自動、半自動化生産設備。通過打好這一套技術升級“組合拳”,企業生産成本較搬遷前降低了近8%,效率提高了近10%,産能提升了近30%,“在日用瓷市場,這樣的技術優勢是難以比拟的”。

守正創新 傳統産業迎來新機遇

千百年來,龍泉青瓷留給世人的不僅是形而上的藝術珍寶,更是文化傳播的媒介,即使是不懂器形的人,也能領悟溫潤如玉的自然美感。如今,随着傳承與創新,每一位青瓷匠人手中的作品都成為鮮活的文化符号,續寫千年傳奇。

“90後”青年葉露的母親曾在國營瓷器廠工作,龍窯、水碓、大煙囪等一切與青瓷相關的事物,占據了葉露的童年記憶,也為他日後“脈承先輩事火土,閑坐雲水轉輪盤”的職業生涯埋下了種子。

從龍泉市中職校陶瓷藝術專業畢業後,葉露入茶山窯為學員,師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高峰。經過5年潛心學習,他于2013年在上垟鎮創辦了“玉華青瓷作坊”。

“我不是青瓷世家出身,沒有創作‘包袱’。”作為新生代藝人,葉露直言自己樂于突破傳統,就連工作室周圍的草木、山石都被作為原料,用于練習泥配釉,燒制不拘泥于傳統器型的青瓷作品,“龍泉青瓷以青色為取向,是從晉至宋的審美主流。但這種主流的另一面,是會誘使人皈依傳統技藝,最終導緻審美趨同。”葉露的作品不刻意追求精緻,而是面向大衆、貼近生活,呈現輕松自在的風格,“我追求的方向未必是對的,但會讓人們對龍泉青瓷增添新的觀感——原來傳統藝術也可以是很有趣、很接地氣的。”

從相對小衆的藝術藏品,到如今“一切皆可燒”的日用瓷,龍泉青瓷的現代化之路越走越寬,無論是匠人還是新人,都能從中找準自身定位,并将個體審美放大、置于聚光燈下,實現新一輪優勝劣汰。

2020年,天豐陶瓷在阿裡巴巴采購批發網注冊店鋪,開啟網絡訂單模式,形成了“線上 線下”多點開花的新局面。“開了網店,受衆市場擴大了千百倍,來自網銷渠道的月銷售量已經超過2000件,而且仍在不斷提高。”周方武告訴記者,随着市場的持續擴大,消費多樣化的需求也日漸突出,産品創新成了企業的必修課,天豐陶瓷在近年來累計投入的創新經費已超過600萬元,研發出260餘款新産品,獲得20多項專利,“企業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實現突破、做大做強。”

在傳承中發展,在創新中前行。在這座傳承與創新齊頭并進的文化小鎮中,千年不滅的窯火熾烈如昨,照亮前路。

本文來自【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