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裡頭出土綠松石龍頭部特寫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最近,關于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争論非常熱鬧。二裡頭無疑是夏朝一個都市性質的古代遺址,不過它到底是不是夏朝都城?這個确實存在争議。
筆者前文探讨了周朝人對夏墟所在地的認識,山西汾河流域無疑曾經是夏朝統治的核心區之一。那麼,史料上記載的夏朝到底有多少個都城呢?偃師二裡頭遺址能和曆史文獻對應得上嗎?請往下看。
禹都陽城,桀都安邑,夏朝的都城有幾座?
我們暫且抛開二裡頭不談,聊一聊古代文獻中的夏朝都城。
夏朝可能存在的都城
由于《史記》中關于夏朝都城的記載幾無,我們看看戰國史書古本《竹書紀年》是怎麼說的:
“ 禹都陽城。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 相居斟灌。 帝甯居原,自遷于老丘。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并出。桀又居之。”古本《竹書紀年》
根據這部書,我們大緻可以看出:夏朝前後有六個都城,分别是陽城,斟尋,斟灌,原,老丘,西河。
但最重要的夏桀都城何在?古本《竹書紀年》沒有說明。
夏代文物青玉钺
除了古本《竹書紀年》,還有一個今本《竹書紀年》,裡面也記載了夏朝的都城。
“帝禹夏後氏。帝即位,居冀。。。。帝廑,一名胤甲。帝即位,居西河。”
“帝癸,一名桀。。。居斟挕。十年,地震。伊、洛竭。十三年,遷于河南。”今本《竹書紀年》
帝杼就是帝甯。從本書來看,夏朝的都城至少有八處,分别是:
冀,斟尋,斟灌,原,老丘,西河,斟挕,河南。
古本《竹書紀年》已轶的夏桀都城,今本《竹書紀年》說在斟挕。同時它還說,夏桀十三年,由于伊洛河地區地震,河水枯竭,夏桀搬遷到了河南。看來,夏桀真的有可能有兩都!
伊洛河流域地形和水流詳圖
那麼,除了《竹書紀年》以外,還有其他上古史料記載了夏都嗎?夏桀都于安邑之說,又是從何說起的呢?
“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尚書 湯誓》
“桀都安邑,湯升道從陑,出其不意。陑在河曲之南。(鳴條之野)地在地在安邑之西。”《尚書 正義》
結合《尚書》和《竹書紀年》來看:
夏桀早期都城應該是位于伊洛河流域的斟挕。後來因為地震災害和缺水,夏都搬遷到了山西安邑。
安邑,就是今天的山西運城夏縣一帶。也就是筆者前文所說的夏墟-夏縣東下馮遺址所在。
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大石磬
那麼,夏桀遷都之前的斟挕,是不是就是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呢?接着往下看。
考古學目前所見的夏代遺址都有哪些?
讓我們再回到現代,看看已經發掘出哪些夏代遺址吧。
畢竟,不管史料上如何說,地下挖出來的遺址和文物,才是最有發言權的。
根據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井中偉、王立新編著的教材《夏商周考古學》(2015年5月第一版)來看,目前我國已經發現的夏代遺址主要有:
1.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
2.河南鄭州大師姑遺址。
3.河南新鄭望京樓遺址。
4.河南杞縣牛角崗遺址。
5.河南駐馬店楊莊遺址。
6.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
7.陝西商洛東龍山遺址。
8.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
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
值得指出和注意的是,遺址2-7都是屬于二裡頭文化的次生類型。除了大師姑和望京樓有較大規模的二裡頭文化城址以外,遺址4-7都沒有發現高規格的建築,青銅禮器,漆器,玉器等高級别用品。因此,它們屬于夏都都城的可能性很小。在此略過。
而山西夏縣的東下馮類型,則與二裡頭文化差異較大,本書命名為東下馮文化。
本着先易後難的原則,我們先來看看夏縣東下馮遺址、鄭州大師姑遺址和新鄭望京樓遺址的發掘情況,看看它們是否有可能是夏朝都城。
東下馮遺址窯洞式建築
夏縣東下馮遺址:
東下馮遺址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東下馮村,也可分為四期,大緻和二裡頭文化一至四期對應。是一種平面呈現”回“字型的裡外雙重圍溝的聚落,建築主要為窯洞式建築。還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築。已探明面積25萬平米左右。1974年發掘之後,目前尚未再次進行考古發掘。
東下馮出土陶器
鄭州大師姑遺址:
大師姑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單純的二裡頭文化城址,位于鄭州市西北郊大師姑村南,北距黃河,西南距荥陽市區均為13公裡。已發現城牆和壕溝,殘存城牆全長約780米,壕溝長度為2850米,總面積約為51萬平米。該城始建于二裡頭文化二期偏晚,廢棄于二裡頭文化四期偏晚和二裡崗下層偏早之間。
鄭州大師姑二裡頭類型城址
新鄭望京樓遺址:
望京樓遺址位于新鄭市區北6公裡望京樓水庫東側,北距鄭州35公裡。該處遺址為二裡頭文化城址和二裡崗文化城址城套城的模式,遺址總面積約168萬平米。其中,二裡頭文化城址最長的東城牆殘長625米,殘寬2.5-6.5米。北城牆和南城牆殘存僅40米左右。該城建于二裡頭文化二期,毀于二裡崗文化城址始建時期。
新鄭望京樓出土陶器
這裡出現一個新名詞,二裡崗文化。這是什麼意思呢?
二裡崗文化:
二裡崗文化是以河南鄭州二裡崗商代文化遺存而命名的文化類型,又稱二裡崗期商文化,是一種介于二裡頭夏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之間的考古文化。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以鄭州商城為代表的早商文化。或就是商湯的都城亳都所在。
二裡崗文化鄭州商城城牆遺址
大師姑城址最長的南壕溝有950米,南城牆西段殘存480米。而新鄭望京樓二裡頭類型城址最長的東城牆殘長625米。大師姑二裡頭城址51萬平米面積,據此推斷,新鄭望京樓二裡頭城址面積當和大師姑城址不相上下。
我們再來看看二裡頭遺址的情況。
二裡頭綠松石龍
偃師二裡頭遺址:
遺址位于河南偃師縣西南9公裡的二裡頭村南,北緊鄰洛河,南距伊河5公裡。現存遺址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二裡頭文化分為四期,據測年專家最新(2005-2006年)碳十四檢測顯示:
“二裡頭第一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735-前1705年,第四期年代約為公元前1565-1530年。”《新砦-二裡頭-二裡崗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與完善》,《考古》2007年第8期
二裡頭遺址全景圖
偃師二裡頭遺址是夏都嗎?
二裡頭遺址發現了面積高達12萬平米的宮殿區,區内發現了10餘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二裡頭文化三期時出現長方形宮城,東西城牆複原長為378、359米,南北城牆複原為285、282米。面積約為10.8萬平米。
二裡頭一号宮殿複原示意圖
宮城中的一号基址為夯土台基,總面積9585平米,高出地面約0.8米。台上有宮殿,殿基高出台基約0.2米,面積約900平米,是一座面闊八間,進深三間的雙開間四坡出檐式建築。
二裡頭六号宮殿基址
這個一号宮殿基址有多大呢?拿我們熟悉的北京故宮三大殿對比一下: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平米。是紫禁城内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
中和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580平米。
保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1240平米。
北京故宮太和殿
也就是說,二裡頭遺址内這個一号宮殿的台基和故宮三大殿不相上下。而宮殿面積大于中和殿,次于太和殿,和保和殿面積接近。
二裡頭遺址還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玉器,綠松石龍形器,漆器等高等級物品。發現了貴族聚居區,手工業作坊區和祭祀區遺存。以及二裡頭時期墓葬400餘座和大量窖穴,水井,灰坑等遺迹。
二裡頭綠松石鑲嵌銅牌
由于新鄭望京樓城址和鄭州大師姑城址的規模不大,加上二城始建年代均在二裡頭二期之後,我們有理由相信:
偃師二裡頭城址應該是夏朝都城之一!
二裡頭出土綠松石龍形器
那麼,二裡頭是夏朝的哪座都城呢?
根據二裡頭遺址的地理位置(北緊鄰洛河,南距伊河5公裡)來看,這裡就是史料中說的伊洛河流域無疑。今本《竹書紀年》說得很清楚:“帝癸,一名桀。帝即位,居斟挕。十年,地震。伊、洛竭。十三年,遷于河南。”
我們可以看到,夏桀早期都城名為斟挕,十三年後遷都于河南(并非今日河南省)。夏桀遷都的原因在于:“地震。伊、洛竭!”,也就是河流幹涸了。
伊洛河流域的二裡頭遺址地形圖
《竹書紀年》雖未明說斟挕所在,但夏桀因為伊河和洛河幹涸而遷都河南,而偃師二裡頭就在伊洛河畔,說明二裡頭城址确實就是夏桀早期的都城斟挕。
那麼,二裡頭城址長達140-205年的四期曆史又是怎麼回事呢?夏桀不可能那麼長壽吧?讓我們再去史料中尋找一下證據吧。
“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逸周書 度年》
“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古本《竹書紀年》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今本《竹書紀年》
“昔伊洛竭而夏亡。”《國語·周語》
原來,今本《竹書紀年》說的斟挕就是夏初太康所居之斟鄩(尋)!
二裡頭出土青銅器
有夏之居,夏朝都城,大部分時間确實就在伊洛河流域!
作為目前已經發現的夏朝時期最大規模(300萬平米)遺址,二裡頭遺址的始建年代落入公元前1735-1705年間,雖然不能說明它的建造者就是太康,但它無疑應該屬于夏朝中期以後的都城之一。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史記·吳起列傳》
“《商書》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記·夏本紀·正義》
“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裡,蓋桀所居也。《括地志》
二裡頭出土玉器
結語文章至此,我們可以告一段落。雖然不知道最初的禹都陽城或冀在哪,夏朝中期遷都的“斟灌,原,老丘,西河”我們也沒有找到,但夏桀的都城“斟挕和安邑”我們應該已經清楚了:
夏桀的都城本在伊洛河畔的偃師二裡頭,名為斟鄩(尋),今本《竹書紀年》誤為斟挕。由于他在位第十年,發生了大地震,宮殿受損,伊河和洛河發生了幹涸現象。
二裡頭宮城宮殿遺址示意圖
沒有水,此地自然無法種植莊稼,也就無法長期生存,夏桀迫不得已遷都安邑,也就是河南夏縣東下馮附近。
由于遷都時間短,
“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地震。伊、洛竭。十三年,遷于河南。。。十四年,扁帥師伐岷山。三十年,瞿山崩。。。冬,聆隧災。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于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戰于郕,獲桀于焦門,放之于南巢。”今本《竹書紀年》
東下馮、二裡頭地理位置示意圖
再加上連年戰争,夏桀沒有财力興建新的都城,所以東下馮都城極有可能較為簡陋。但最終夏桀是在此(鳴條之野)戰敗,逃奔三朡無疑的。
那麼,早于二裡頭的新砦期文化和王城崗文化又是怎麼回事呢?山西臨汾陶寺遺址的下限,也到了公元前1900年,進入夏初時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夏禹到底建都于陽城還是冀?傳說中的太康失位,後羿代夏又是怎麼回事呢?請聽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夏商周考古學》吉林大學井中偉、王立新編著
《新砦-二裡頭-二裡崗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與完善》,《考古》2007年第8期
《竹書紀年》
《尚書 湯誓》
《尚書正義》
《國語 周語》
《史記 吳起列傳》
《括地志》
《逸周書 度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