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天柱山,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又名皖山、皖公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嶽”之稱。座落于大别山南麓與長江中下遊平原交彙處,主要山體距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城西北9公裡。風景區總面積333(主景區82.46)平方公裡,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山有45峰、17嶺、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關寨、2寺觀、有植物119科、1000種以上。
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荟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禅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顯赫一時;李白、白居易、蘇轼、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曆代文學和書法之精華;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将新石器時期原始風光重現。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自然風光雄奇靈秀,霧潮雲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飛瀑流泉,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這裡植被繁茂、物産豐富,珍貴植物有香果樹天女花、魚鱗木、珍珠黃楊、雲錦杜鵑等,珍稀動物有花面狸、琴鳥、娃娃魚等數十種。主峰海拔1485米,奇峭峻拔,直插雲天。水資源十分豐富,冠蓋全國名山。
巨石山
安慶巨石山生态文化旅遊區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長江北岸的菜子湖畔(原小龍山風景區),總面積43平方公裡,因地球億萬年來各種内、外營力作用形成特殊形态的巨石地質景觀而得名。北距文都桐城48公裡、省會合肥158公裡,南距安慶市區僅24公裡。合肥機場、安慶機場及長江碼頭、京九鐵路、合安高速、滬蓉高速及206國道和318國道等交通要道均在咫尺。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拓展訓練基地,是集原生态休閑觀光、科學文化體驗、戶外拓展、特色餐飲于一體的綜合旅遊名勝區。
巨石山素以奇峰、秀谷、神石、幽洞、花海“五絕”聞名于世。景區山環水繞,生态資源豐富。竹林似海,松風如濤,楓葉勝火,更有滿山遍野的野生白玉蘭。在華東地區絕無僅有,全國亦屬罕見。有龍頭峰、神猿問天、織女峰、天上人間、羅漢峰、蓬萊三仙、鯉躍龍門、潛龍洞天、風動石、威龍洞等48峰、36谷、81石、72洞景點。龍泉寺香煙缭繞,空水氤氲。在這片詩意山水之間,栖息着從多珍禽異獸,為靜谧清幽的山水增添了一份活力和生機。
花亭湖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位于安徽省太湖縣境内,面積254平方公裡。分為龍山、花亭湖、西風洞、佛圖寺、獅子山、海會寺六大景區和一個溫泉療養度假區。境内山青水秀,古迹濟盛,人文荟萃,物産富饒,是省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清新絢麗,湖光山色獨具特色。碧波蕩漾的花亭湖中衆多的島嶼與周圍的青松翠柏、奇峰怪石交相晖映,相得益彰。
花亭湖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底蘊深厚,禅宗文化博大精深。豐富的人文古迹折射出太湖的古老滄桑、榮辱興衰和曆史積澱。中國佛教禅宗的開山鼻祖慧可在此開設道場,創造了華夏的佛教禅宗文化,花亭湖也因此而享有“中國禅宗發祥地”之美譽。
花亭湖靈秀山水孕育了朱 湘、葉春善、葉盛章、馬 蘭、石 楠等一大批名人、才子。已故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倍受世人尊敬和愛戴。
花亭湖物産富饒,湖山島嶼盛産柑桔、闆栗、茶葉,是開展農業生态遊的好去處;湖中盛産武昌魚、螃解、銀魚、鲢、鯉等魚類,适宜于開展垂釣、野炊等活動;花亭湖湖面寬廣,水資源豐富,極适宜于開展各種水上體育活動;尤其是日出水量1200噸的湯灣溫泉,水質純正,清澈透明,可浴可醫,具有極高的科研和醫療價值。
花亭湖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三條主幹線穿境而過。蚌埠、合肥、南昌、廣州、深圳等地均可直達花亭湖。安慶、九江機場距花亭湖也僅90多公裡,快速便捷。
妙道山
國家森林公園妙道山,位于縣城西南部60公裡,在茅山、店前、河圖三鄉鎮交界處。公園内蒼松參天,綠雲迷壑,主峰獅子峰海拔1460米,森林茂密蓊郁。風起松濤吼,攪海翻江,山搖地動;風和日麗時,瀑泉淙淙,鳥音悠悠;林海、雲海相互交融,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總面積3000公頃,共分為聚雲峰、祖師峰、紫柳園、南溪源、龍門峽五大景區。石獅哮月、石破天驚、天生石鏡、仙憩遺蹤、妙筆生花、祖獅石洞等奇特景觀,令人稱絕。雨後晶簾、九曲飛翠、瀉銀瀑、龍門大瀑布、玉杯潭、烏龍潭等碧潭飛瀑,蔚為壯觀。
中華一絕,千年紫柳園。位于高山沼澤地帶,海拔1080米,園内所生紫柳,有的雄渾蒼翠,有的老态龍鐘,有的旁逸斜出,有的亭亭靜立,或若遊龍,或若展鶴,或若頑童,或若醉翁,千姿百态,世所罕見。千年紫柳園,聚天地之靈氣,閱世事之蒼桑,無愧于"生物活化石"之桂冠,極富科教價值。
妙道山莊,設施齊全,擁有床位60張,能接待百人會議和就餐,紅燈籠小木屋,結構獨特,頗具異國情調。
妙道山海拔1120米,年均氣溫14.2度,夏季最高溫度24度,氣候宜人,交通通信便利,設施完善,是極佳的休閑度假勝境。
司空山
古稱“司空原”的司空山,在安徽嶽西城西四十公裡的店前冶溪兩鎮交界區。據《太湖縣志》記載:世傳周朝“淳于司空居此”,山因之得名。山上有傳衣石,為釋教二祖慧可傳衣處,并有“二祖禅堂”。司空山二祖慧可大師傳衣缽于三祖,即天柱山名僧燦大師。依佛教禅宗思想論說:“潛山的天柱山是三祖僧燦的‘合掌立化’之地,嶽西的司空山是二祖慧可‘遁迹修禅’之所”。據此可知,司空山的地位在佛家心中似高過遙相對峙的天柱山。
司空山,方圓七十華裡,主峰海拔一千二百二十七米,遠看若橫立雲天的龐然大物。縣志形容司空山“一峰玉立,丹壁鬼工。仰望端岩,如畫屏照海。西瞻卓絕,若峭筆插天。迤東繞北,則移步換形,變幻莫測。”隋唐期間,這裡擁有一千八百多間寺舍,後大半遭兵災,然石坊、石槽卻劫而未毀。司空山自南北朝以來就是高僧名士流連之勝地。唐詩仙李白蔔居司空山之曰,吟詩贊道:“斷岩如削瓜,風光破崖綠。天河從中來,白雲漲川谷。”披閱史料,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随永王李舉兵東征而獲罪後,一為避難,再則久慕司空勝境,遂隐居山中。後人紀念李白,建“太白書堂”。今司空山左山坳的幽壑溪畔即書堂舊址。附近岩壁上刻有李白所作的《避地司空原言懷》詩篇,還有明進士羅汝芳镌刻的“太白仙蹤”四個鬥字以及他的“莫題詩”警世句。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安撫使張德興和潛山野人寨農民起義軍首領劉源聚會司空山,在此協力抗元,并建“朝天宮殿”。太平天國優秀将領陳玉成亦率部于司空山練兵、紮營。司空山譽為“英雄山”的曆史将永遠代代相傳。滄桑遷變,昔時遺迹尚存“洗馬池”、“刀槍洞”、“張德興石刻”和宋末所築司空山“石寨”。司空山唐宋勝迹聞名遐迩,古八景“太白書堂”、“銀河夜月”、“南崖瀑布”、“赤壁丹砂”、“北嶺松風”、“二祖禅刹”、“烏牛古石”、“洗馬春池”顯現了司空山氣韻萬千的生動圖景。
小孤山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位于安徽省宿松縣城東南65公裡的長江之中,南與西江彭澤縣僅一江之隔,西南與廬山隔江相望 ,是萬裡長江的絕勝,江上第一奇景,被益為長江絕島與彭澤縣的龍宮洞、湖口的石鐘山、鄱陽湖的大孤山 (鞋山)相距隻幾十裡。小孤山,原是長江中一座石嶼,開始形成于第四紀冰川時期。相傳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記功,秦始皇東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小孤山以其獨立無依而得名。山形似古代婦女上的發髻,山體奇特秀美,東看一支筆,西望太師椅,南觀如撞鐘,北觀嘯天龍。
小孤山山周裡許,高達一百餘米。山上竹木郁郁蔥蔥,山下江水滔滔滾滾。海潮至此,不複而上,故有“海門第一關”之稱 。小孤山地形險要,是曆代兵家必争之地。 自上而下,曆365級石階,迂回曲折,沿途可覽一天門、龍而洞、彌陀閣、先月樓、聖母殿、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 、禦詩碑諸景。上東山險峰,可俯看郎君山與一滴泉。繞山麓行,看海眼,攔江石,龍角石,古生物化石諸景,美不勝收。曆代帝王将相、文臣墨客登山有詩詞楹聯數百篇,大部分仍存供賞。山上啟秀寺,是佛教名山之一,唐高僧馬道一創立。北宋改名惠濟廟,祀海神祖。媽祖系福建莆田湄洲嶼人。父名林願,宋初官都巡檢。媽祖名林默,生于宋隆元年(906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十五歲成道,二十八歲升天。傳說媽祖雲遊長江,覓小孤山這塊寶地,化身溺水江中,被當地漁民詹公三在掙中撈起,安于山上,威靈顯應,香火旺盛。曆代皇封天妃、聖母等登峰造極之位。小孤山系媽祖的行宮,小孤山石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孤山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啟秀寺為安徽省重點寺廟。
桐城文廟
桐城系安徽省曆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是燦燦如珠,烘襯出這座古城的文化風采。在衆多的古建築中,尤以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衆星拱月。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于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叠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庑等。占地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緻,渾然一體,好似一組凝固的美樂章。門樓正鎏金“文廟”二字,系趙樸初先生題書。
主體建築大成殿,面對月台,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庑,檐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闆,為晉谒道。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建築風格具明清特色,兼有遼金遺風,是古建築研究的珍貴立體資料。
白崖寨
白崖山位于宿松縣城西北趾鳳鄉境内,距縣城五十餘華裡。主峰雁戀坡海拔四百七十六米,窄徑淩空,飄崖百例。“南國小長城”白崖寨就盤卧于向崖山上。寨牆環繞東峰、西峰、西陽尖、雁戀坡、大印坡五大山峰,長達十華裡,逐迄起伏,巍峨壯觀,宛如長城。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樹繁蔭、珍禽簧語、溪流飛瀑。迷人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獨特、互相輝映、相得益彰。
白崖寨自然人文景觀甚多,最引人注目的當首推寨牆。寨牆長十華裡,寬約一米,高二點八米至五米,全部用大塊石片壘砌而成,險要地段牆煤呈雙層。七百年來,雖幾經兵亂和風雨剝蝕,但整個寨牆基本保存完整。白崖寨原有五門,現隻存攀龍、聽雨、朝九三門。尋幽仿古者若從“關門石”拾級而上,可直達攀龍門,進入寨中心。兩側不遠,即可看到“鳳卧龍栖”和“最上一乘”的峭壁石刻。再沿城牆向西峰走去,繞北嶺、東峰一周,沿途可看到許多形狀動物的怪石和奇芒異景。西陽尖,海拔四百米,青蛙石位于西陽尖山腰,百花門有百花石,旗杆坡位于百花門東,又名炮台、點将台,尚存豎旗杆石夾一對,相傳史可法曾在此豎旗,謬兵點将。風頭山,貌似鳳冠,氣勢雄峻,頂峰有“道人石”,遠觀則酷肖石僧,穿着袈裟,虔誠拜佛。時嶺位于聽雨門内,九曲居在此。此居由情吏部主事賀欣建于光緒三十三年,因房屋内、大門前道路各有九道彎曲而得名。
白崖寨是安徽省風景名勝區和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城之長和保存之完整,是華東地區所未有,加上明清石刻多處,不僅是有曆史價值的保護文物,而且也是旅遊之勝地。
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
懷甯縣小吏港,又名焦吏港,因漢樂府叙事長詩《孔雀東南飛》而聞名于世,是《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小吏港在東漢建安年間設立,距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為了充分展示該縣人文特征和旅遊資源,懷甯縣委縣政府斥資3000多萬元,建設孔雀東南飛影視基地,“孔雀東南飛”文化旅遊開發将以愛情為主題,集曆史文化旅遊和觀光休閑旅遊于一體,主要分為五個功能區:一是愛情博覽園區;二是情侶河畔休閑區;三是王家山新石器遺址保護區;四是休閑購物區;五是農業觀光區。
影視城占地面積128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000餘萬元,主要建築為仿《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時的漢代風格。影視城裡面共有84個仿漢建築,集中體現了從皇室到普通平民百姓家的不同階層的不同建築風格。
武昌湖
武昌湖位于望江縣高士鎮,昔為武昌鄉,安慶九江公路穿湖而過,為古雷池遺迹的一部分,景區水域面積達102.5平方公裡,距城區6公裡,水生資源極為豐富,武昌魚蟹馳名中外;湖光旖旎,勝景八處,曰:猴潭映月、龍堪溫泉、磨丫白石、渡口紅蓮、赤湖浴日、正堂碑碣、“雙節”陵園等。天高氣爽,登樓遠眺,“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情畫意令人叫絕。“十五”規劃興建湖濱度假村和水上樂園(包括遊艇碼頭、沙灘浴場、釣魚台、兒童樂場、水上運動館等)。
六尺巷
安徽省桐城市市區是座古城,城内有許多小街巷,但最為聞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這是一條100多米長、2米寬的小巷,鋪着鵝卵石路面。據當地的縣志記載:清朝康熙皇帝時期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親人起房造屋時與鄰居吳姓人家因地皮發生争執,家人去信請他出面處理。這位大學士看後立即回信說:“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應當退讓。家人看了信以後,主動讓出三尺。鄰居吳氏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當于2米寬的小巷。從此“六尺巷”在張英的家鄉、現在的安徽桐城市傳為美談。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區西後街與五畝園之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複;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複建與擴建。
現在的“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閑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現在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景點,小巷深處仍然顯現出少有的繁華。
五千年文博園
五千年文博園位于安慶市太湖縣,占地400多畝,總投資5.45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主要是生态園,以殘疾人藝術館、太湖往事、奇石館、盆景園、石工舫和太湖名人事迹等組成,一期工程已于今年5月1日完工,二期工程正在緊張的施工中,其中問天閣、太湖土菜館、盤龍、摩崖石刻、百家姓雕刻、人工瀑布群等建築物都已具雛形,今年“十一”前可全部完工;三期建設的四大藝術館、五千年千人烙畫藝術表演館、皖街和四星級五千年大酒店等預計明年底全部竣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