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詩用了比喻修辭手法?随着文化潮流滾滾向前,許多古詩句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涵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哪些古詩用了比喻修辭手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随着文化潮流滾滾向前,許多古詩句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涵義。
比如“潤物細無聲”這一句,杜甫用它形容雨的輕柔,而我們常用它來比喻老師對學生的細心呵護。
還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隻要一讀到這兩句,我們就像條件反射一樣,認為它比喻了人的堅韌品質。
這已經在我們頭腦中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
但如果以這種固定思維來讀古詩,多少會影響我們對古詩的理解。
昨天,我發布了對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這首詩的解讀,有一位朋友留言,他的大意是這樣的:詩人寫這首詩是在鼓勵即将遠行的朋友,要像古原草一樣堅韌不拔,不畏困難,在艱苦的地方取得驕傲的成績。
很顯然,他就認為,這首詩的古原草是比喻人的堅韌品質。
草原
今天我們就來探讨這個問題:如何判斷一句古詩,是不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我們要打破現代人的固定思維,不能先入為主,而要對比喻手法有更深入的分析。
比喻通常有三種形式: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很容易判斷,它包含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比如“二月春風似剪刀”、“大漠沙如雪”等等。
這很容易判斷。
(2)暗喻,也不難判斷,雖然它沒有比喻詞,但是有本體和喻體,比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3)借喻,卻很難判斷,因為它既沒有本體,也沒有比喻詞,隻有喻體。
我們就拿這兩句來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到底是不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呢?
如果隻讀這兩句,你就很難判斷出來。
一句古詩是不是運用了借喻手法,需要結合上下文,并且聯系主題來綜合判斷。
我們就以這首詩為例,看看古原草是不是用來比喻人。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從結構和内容上看,颔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承接首聯的“一歲一枯榮”,對古原草“春枯秋榮”的特點作了更詳細生動的描述。
首聯,是颔聯的根。
正是因為古原草具備了“一歲一枯榮”的特點,所以才會出現秋天野火燒不盡,春天春風吹又生的情景。
如果脫開首聯,隻談颔聯,那麼颔聯的描述就缺少了根。
理解了首聯和颔聯的關系,我們再來看古原草是不是借喻人呢?
如果古原草是借喻人,那麼人也應該要具備“一歲一枯榮”的特點。
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古道
頸聯與颔聯之間,存在什麼聯系呢?
颔聯,是寫古原草的頑強生命力;而頸聯,是寫古原草對古道和荒城的侵占。
正是因為古原草的生命力頑強,所以它才能對古道和荒城進行侵占。
它們也是存在因果關系。
如果我們認為颔聯是比喻人的堅韌品質,那麼人也應該具有侵占古道和荒城的主動屬性。
但是,人和草不同。
草的頑強生命力,具有不斷生長的主動性。
而人的堅韌品質,隻有承受困難的被動性,可以壓不彎打不垮,但是無法像草一樣主動生長,并侵占某個對象。
遠芳侵古道
這首詩的主題是“送别”。
如果颔聯是比喻人的堅韌品質,那麼“萋萋滿别情”該如何理解呢?
别情,是指離别的情思,是依依不舍之意。
也就是說,詩人看到了茂盛的古原草,心裡滿滿都是依依不舍。
試想一下,如果颔聯是鼓勵朋友要像古原草一樣堅韌不拔,為什麼詩人看到古原草之後,心裡又充滿别情呢,不應該更加充滿鬥志嗎?
一個人的堅韌品質,與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
所以,這不符合送别的主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個結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并不是比喻句,更不是用來比喻人的堅韌品質。
而且通過這個實例,我們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要判斷一句古詩是不是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我們要打破現代人的固定思維,不能先入為主,也不能隻看有沒有比喻詞和本體,要結合上下文,并且聯系主題進行綜合分析。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喜愛讀古詩的您。
另外,關于這首詩的詳細解讀,您可以查看我昨天的文章。
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