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醫生都不建議做核磁共振?
讓我們先來看一則“奪命磁共振”的真實案例。
兩個月前,韓國《朝鮮日報》報道了一則低級且罕見的事故:正在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患者A某,被突然飛入檢查儀器的氧氣瓶夾住,A某的頭部和胸部受到強烈的壓迫,最終因外傷性腦損傷等原因死亡。
相關醫療人士指出,核磁共振室是不能放置金屬制品的,核磁共振能産生1.5-3特斯拉的強磁場,磁場力量是地球磁場的3萬-6萬倍,大到可以瞬間吸走大型鐵床,違規拿入金屬氧氣瓶是造成A某死亡的主要原因。
圖源:環球時報國際
一、為什麼很多醫生都不建議輕易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MRI)檢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影像學檢查,但出于各方面的顧慮,如無必要,很多醫生并不建議将其作為首要檢查項目。
1、有磁場,容易受金屬影響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放射科謝汝明醫生介紹核磁共振(MRI)檢查是把人體置于特殊的磁場中,利用外加磁場改變水質子周圍電子,利用質子生成影像。說白了,就是在檢查前先用手搖一搖,讓物體中的水分子振動起來,等平靜後,再利用儀器感受一下裡面的振動。
由于核磁共振要求非常強大的磁場環境,也就意味着檢查過程若存在金屬,很容易受到磁場強大的吸引而發生移動,損傷人體,或者損傷昂貴的設備。因此,若是身體内存在于不能除去的金屬異物,如金屬假牙、人工關節、心髒支架等患者,并不适合進行核磁共振。另外裝有金屬避孕環,及幽閉恐懼症,也不适合進行核磁共振。
2、檢查麻煩,幽閉恐懼症者不适合進行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放射科專家龔海燕表示,很多人不理解核磁共振儀器并不是完全封閉,為何并不建議幽閉恐懼症進行檢查?
當核磁共振儀器工作時,會産生高達80——120分貝的噪音,像一台沖擊鑽在耳邊施工,因此檢查時都會給患者佩戴耳塞。配合檢查時間可能較長,一般需要30分鐘左右,而磁體孔徑隻有60—70cm,讓患者仿佛置身在密閉空間,會産生出類似幽閉恐懼的感覺。
3、不是所有的疾病、部位都适合檢查
核磁共振的借助質子成像,獲得的圖像精細清晰,甚至可以分辨肌肉、肌腱、筋膜、脂肪等軟組織結構,非常适合腦内血腫、腦腫瘤、顱内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脊髓積水等檢查,但對于骨骼檢查及骨折、外傷等情況,利用X光,可以更清晰看到纖維紋理,所以說,核磁共振并不是無所不能。
4、費用一般比較昂貴
相對于其他檢測而言,核磁共振的費用較為昂貴。普通的CT檢查一般在一兩百元左右,而核磁共振費用則在六七百區間,對于經濟有限的人來說,無疑會加重檢查成本。
二、為什麼做磁共振時,醫生讓家屬留下而自己卻出去?與CT檢查相似,核磁共振檢查時,也盡量要求隻有患者一人在檢查室裡。但也存在一些情況,可以同意家屬陪同。這個時候有人擔心,磁共振會不會存在輻射,不然為何醫生會遠遠“躲開”?
對于這個誤會,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放射科主任居勝紅表示,核磁共振沒有輻射,核磁的“核”實質上是氫質子核,也就是人體内的水分子組成的成分,它主要采用電磁波原理,對身體不會有傷害。
事實上,核磁共振檢查一般是不建議家屬陪同的,當家屬進入磁體間,可能存在信号幹擾。但出于一些特殊情況,如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心智不全的嬰幼兒,無法自理的患者,檢查過程中需要部分配合度,這個時候會要求家屬陪同下完成。
另外,核磁共振檢查用時較久,當處于密閉環境下,容易造成患者恐懼。若是有家屬陪同在側,也可以減輕病人的恐懼心理。
核磁共振運行時,相當于置身一個超強吸力的磁體環境,因此檢查前,務必要排除可能發生意外的幹擾。
1、務必告知醫生手術史
告知檢查醫生是否做過手術,體内是否有金屬植入物(人工耳蝸、心髒起搏器、假肢、假牙等)。
2、去除身上的金屬物體
進入檢查室前,需去除一切金屬物品(手機、鑰匙、磁卡、皮帶等)。
3、未經醫生允許,家屬禁入檢查室
雖然核磁共振檢查可以允許家屬陪同,但若沒有提前告知,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是不能擅自安排家屬進入檢查室的。
要知道,磁場并不是隻在設備工作時才存在,目前多使用超導磁體,在檢查前,已經存在穩定的磁場,一旦形成是無法自行關閉的,這個時候,如果貿然進入工作間,若是家屬手持輪椅、鑰匙、剪刀等金屬物件,很容易發生檢查意外。
核磁共振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診斷率,同時為診斷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讓讀者們正确認識磁共振,不再對它有諸多誤會,安心做好檢查前的準備工作。#健康明星計劃##健康科普大賽#
參考資料:
[1]《放射科謝主任告訴您:CT、核磁、冠脈CTA能查出啥病》.北京地壇掌上健康.2019-07-08
[2]《X線、CT、B超及核磁有啥區别?最适合檢查哪些部位?》.醫學界呼吸頻道.2021-04-06
[3]《做磁共振檢查,這些安全知識你要知道!》.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2021-08-2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