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障礙,中醫稱“不聞香臭”、“鼻聾”,是因邪滞鼻竅或髒腑虧虛,鼻失所養所緻,以不同程度的嗅覺減退,或伴有鼻塞不利為主要表現的鼻病。
古代中醫文獻對不聞香臭常與鼻塞相提并論。一般認為與肺脾心的失調關系密切。如《中藏經》卷上認為屬肺風。《諸病源候論》卷29“鼻甕候”說:“若風冷傷于髒腑,而邪氣乘于太陰之經,其氣蘊積于鼻,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鼻甕也。”《東垣試效方》卷5認為,肺脾虛,清陽不升,邪害空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又說:“心主五臭......因胃氣失守,寒邪客于面,鼻亦受之,心不能為用而不聞香臭。”明代以後,如《明醫雜著》、《醫學入門》等,有認為屬郁火幹于清道,緻鼻窒不聞香臭。
一、病因病理
1、中醫認識
(1)郁熱熏鼻:肺胃素有蘊熱,氣血瘀滞,鼻竅失利而不聞香臭。
(2)氣虛邪滞鼻竅:脾肺氣虛,清陽不升,濁陰上幹,鼻竅失利而不聞香臭。
(3)血虛鼻竅失養:心主嗅,又主血脈,心脾兩虛,氣血不足,鼻竅失養,功能失司而不聞香臭。
2、西醫認識
嗅覺障礙在臨床上常見者可分為三大類:
(1)阻塞性呼吸性嗅覺減退和失嗅:嗅覺障礙因于鼻塞,鼻腔通暢後,則嗅覺能恢複正常,可見于各種鼻堵塞性病變(見于各種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腔異物、鼻腔腫塊等)。
(2)末梢感受性嗅覺減退和失嗅:是由于嗅粘膜、嗅神經及其末梢的病變或受病變的侵犯不能感受嗅素(具有氣味的微粒),如萎縮性鼻炎、病毒感染、化學損傷(如腐蝕藥、表面麻醉劑、甲醛、吸煙等)、中毒性神經炎、鼻頂部外傷、腫瘤及老年性退變等,均可導緻末梢感受性嗅覺減退和失嗅。
(3)中樞性感受性嗅覺減退和喪失:多見于顱腦損傷、基底腦膜炎、腦炎、額葉膿腫與腫瘤、垂體腫瘤、腦血管疾病等患者。有中樞病變的症狀和體征,鼻腔檢查正常,無嗅覺統一反應。
二、末梢感受性嗅覺減退和失嗅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1.病史:可有萎縮性鼻炎、傷風感冒、化學損傷、鼻頂部外傷等病史。
2.嗅覺不同程度的減退或完全喪失。
3.鼻腔通暢或伴有輕微的鼻塞,但鼻塞解除後,嗅覺無好轉或輕微有好轉。
4.簡易嗅覺檢查法可查出嗅覺的有無;定量嗅覺檢查可檢測患者的嗅阈。對強烈刺激的氣味有嗅覺同一反應(嗅覺同一反應:即不論是受何種有氣味的物質刺激,隻知有氣味,但不能分辨出是何種物質)。
三、治療
阻塞性呼吸性嗅覺減退和失嗅的治療比較容易,隻需解除鼻腔堵塞,嗅覺即可恢複;而中樞性感受性嗅覺減退和喪失,則需解善中樞病變。現就末梢感受性嗅覺減退和失嗅的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郁熱熏鼻證
主證:嗅覺減退或喪失,或伴有鼻塞,鼻粘膜暗紅。口微幹,大便結,小便黃,舌質紅胖,苔微黃,脈弦緩有力。
治法:清肺胃熱,活血通竅。
2.氣虛邪滞鼻竅證
主證:嗅覺減退或喪失,或伴鼻塞不利,鼻粘膜色淡。并見面色不華,倦怠乏力,納差,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緩。
治法:補中益氣,升清降濁。
3.血虛鼻竅失養證
主證:嗅覺減退或喪失,并見面色不華,倦怠乏力,多夢,時有心悸怔忡,舌質淡或有瘀點,脈細澀。
治法:補益心脾,通竅聰鼻。
(四)預防護理
1.戒煙、酒。
2.改善生活與工作環境,加強個人防護,避免長期高溫、多灰塵、潮濕、有毒的空氣吸入。
3.積極防治鼻病。
具體情況還是需要辨證施治,針對性根源治療,詳情請咨詢劉巧平主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