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黑龍灘非遺項目

黑龍灘非遺項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3 15:04:33

有着240多年曆史的珠海鬥門“傳家寶”——國家級非遺項目裝泥魚,昨日再度吸引廣泛關注。昨日下午,珠海市鬥門區第六屆民俗文化展暨第八屆裝泥魚比賽·織魚籠比賽在乾務鎮網山雷蛛村江灣水閘旁舉行。12名五山中心小學學生、12名乾務當地村民通過比賽方式,展示這一國家級非遺的魅力。比賽分為編魚籠和裝泥魚兩個環節。

黑龍灘非遺項目(鬥門灘塗競技國家級非遺)1

裝泥魚

眼明手快,12名“裝泥魚”高手過招

13點40左右,“裝泥魚”比賽正式開始。12名當地農民灘塗上激烈競技,按照比賽規則,參賽選手在規定的一個小時裡捕捉泥魚,以收獲數量的多少排列名次。

此時,潮水已經退去,數百平方的灘塗顯露出來,濕潤的泥漿中隐約可見一條條泥魚顯露出的行迹,此時正是“裝泥魚”的最佳時刻。

12名選手迅速穿上蚝襪,扛起泥闆,手提魚籠、魚簍奔向灘塗。

他們把魚籠挂在泥闆前的扶手上,左腳踩着泥闆,右腳用力後蹬,泥闆像雪橇般劃向遠處……

黑龍灘非遺項目(鬥門灘塗競技國家級非遺)2

“準确找出泥魚洞是關鍵。”經驗豐富的“裝泥魚”高手不時彎下腰,眼明手快地把魚籠放在觀察好的泥洞口,然後将籠尾折起,用泥壓上,等泥魚“自投羅網”。

收籠時,他們按原路收回自己放的魚籠,洗掉泥漿,打開籠尾将泥魚倒入腰間的魚簍。

經過一番比拼,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娴熟的技巧力壓衆人,選手吳學明捕獲的泥魚最多,獲得第一名。

據悉,活動由鬥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鬥門區文化館、鬥門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承辦,旨在擦亮“裝泥魚”大賽品牌,展示近年來保護成果。

近年來,該區通過設置非遺傳承基地、培養年輕骨幹、在校園開設織魚籠課程、參加對外展示活動等措施,積極推進“裝泥魚”習俗傳承和保護工作。

黑龍灘非遺項目(鬥門灘塗競技國家級非遺)3

織魚籠

竹子變魚籠 最快21分鐘完成

“裝泥魚”,先要有魚籠。編魚籠環節分為學生組和成人組。

此次織魚籠比賽對時間和成品均有明确的要求:編織魚籠的技法一律采用傳統的六角編織法,疏密均勻,一個魚籠長18-20厘米,直徑7-8厘米,比賽時間為30分鐘。

學生組的12名學生都來自乾務鎮五山中心小學。

别看他們年紀小,但編魚籠的技術絲毫不含糊,一根根竹篾在學生們的巧手下,魚籠便逐漸成形。不到26分鐘,11号小選手陳靜文就率先完成魚籠的編織,獲得學生組的一等獎。

黑龍灘非遺項目(鬥門灘塗競技國家級非遺)4

而成人組的比賽氣氛更加激烈。來自乾務鎮虎山村的12名選手,平均年齡近60歲,年齡最大的78歲,編織魚籠均有幾十年的“功力”,他們從開竹篾開始,展示完整的編魚籠技巧。

開篾、編紮倒刺、編制籠身、封口,一氣呵成。其中,最有看頭的要數開篾環節。

隻見竹片在他們手中上下飛舞,小刀東一劃拉西一劃拉,就像變魔術一樣,青綠的竹片“幻化成”五毫米寬、一毫米厚的細竹絲,令人大開眼界。

經過激烈的競逐,最終3号選手黃炳富僅用21分30秒就編完了魚籠,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娴熟的技巧力壓衆人,獲得第一名。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治家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阮姗姗、黃琪、吳梓昊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王其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