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中秋古詩大全望月懷遠

中秋古詩大全望月懷遠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9 22:26:05

中秋古詩大全望月懷遠?□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姗姗丹桂飄香、玉露生涼中秋佳節,翩然而至,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中秋古詩大全望月懷遠?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中秋古詩大全望月懷遠(古詩詞裡的中秋)1

中秋古詩大全望月懷遠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姗姗

丹桂飄香、玉露生涼。中秋佳節,翩然而至。

2022年9月10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古往今來,人們祭月、賞月、祈盼豐收與幸福。無數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描繪中秋節的詩詞,“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蘇東坡、杜甫、白居易都曾引明月入詩,為中秋而歌。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詩人周嘯天特意從曆代詩詞中挑選出7首經典之作,從其造詞遣句、修辭用典、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為讀者解析中秋裡的文化意蘊和情懷。

王建的中秋名句

無一字寫人而望月之人宛在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周嘯天認為,這首詩是曆代歌詠中秋的名篇。

先解題,“十五夜”指農曆八月十五夜,即中秋之夜。“全詩抒發的是望月懷友之情,寫法上很有特點,耐人尋味。”周嘯天說,“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寫在庭院中,獨家賞月的情景。詩中并列了中秋月夜有季節特征的景物,月光、栖鴉、冷露、桂花自然融合,造成寂寥、清涼、潮濕的境界,對懷思之情有襯托的作用。而這兩句最獨特的是,寫月沒有“月”,無一字寫人,而望月之人宛在。“月光是通過‘地白’表現出來的,不但營造出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視感,同時也有低頭思故人的意味;再提到‘桂花’,當然是庭中之物,卻使人聯想到月中桂樹的傳說,就等于将廣寒宮的涼意帶到了人間。”周嘯天還特别強調,原詩題下注雲“時會琴客”,這說明,詩中徘徊庭中之人,當夜并不孤單,“有人認為這是詩人匠心獨運,以設想友人思念自己着筆,是完全說得通的。”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都是寫望月懷人,而上句是一個人的望月,下句是天下人的望月。周嘯天感歎,由一己的相思,聯想到天下人的相思,是詩意的一大升華。他認為王建巧取了李益“碛裡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一夜征人盡望鄉”和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不知秋思落誰家”卻是李益和張九齡這些前人沒有說過的,“張九齡、李益等都隻說天下之同,王建卻進而說到同中之異,蓋人生苦樂各别,不知幾家團圓,幾家傷離。此詩三句肯定,四句質疑,出以唱歎,感慨無端,正是會作詩的結法。”

二張皆望月懷古

一有氣魄一有哲思

既說到王建的這首七絕,是借鑒了張九齡的經典,那麼,張九齡的《望月懷古》就不得不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在周嘯天看來,這首中秋月夜懷人的詩詞,是最能代表盛唐氣象的,“具有宰相氣度,絕非小情小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樣的詩句是屬于任何時代的,在中國,更是家喻戶曉,“大海上升起的月亮,可以是中秋的月,也可以是春月。天涯共此時,寫出了一種空間的距離和心理的認同。”

張九齡的大氣,還表現在接下來的詩句中。“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情人并不限于男女,親朋好友皆有情;怨也非真恨,而是強化相思的表達。“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寫出月夜失眠者的情态,而在月光下,人的情感是淨化的。“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最後兩句表達對遠方人的祝願,作者并沒有直白地說“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但詩句中一定包含着這樣的意思。“全詩意境朦胧,表達委婉深曲,極有情緻。”周嘯天認為該詩雖篇幅上比《春江花月夜》小得多,意想和語言也單純,但更耐人尋味。

不過,要說中秋,要說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确是典範之作。“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本身就足以喚起柔情绮思。”周嘯天直言,與其說《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如夢似幻的夜曲,毋甯說是一支纏綿深邃的人生詠歎曲。“張若虛站在哲學的高度上,沉思着困擾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問題,即本體的問題、生死的問題。詩人将這一沉思放到宇宙茫茫的寥廓背景之上,放到春江花月夜無限迷人的景色之中,使這一問題的提出,更來得氣勢恢宏,更令人困惑,也更令人神往。”周嘯天如此總結,全詩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沉思着短暫而又無涯的人生,抒寫情侶間的相思别情。詩情的消長與景物變化十分協調。在詩的前半,讀者看到春暖花開,潮漲月出,以及夜幕的降臨,漸漸引起哲理性的人生感喟。詩的後半,向着這種哲理感喟的生活化、具體化,讀者又看到春去花落,潮退月斜,而長夜亦将逝去。“這絕不是一夜的紀實,而更像是人生的縮影。”

大醉之作最負盛譽

東坡的通達清空一氣

在中秋望月懷人的古詩詞中,若論脍炙人口的程度,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必須擁有一席之地。周嘯天用“最負盛譽”來形容《水調歌頭》。《水調歌頭》詞前小序雲: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上片寫中秋歡飲達旦。首二句從太白《把酒問月》開篇‘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化出。一起即入醉語,頗有谪仙風度,從這個意義上講,緊接‘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一問,便自有谪仙、恍如隔世之感。月朦胧,醉朦胧,便有飄飄欲仙之感;既自拟谪仙,則自有‘歸去’一說;‘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翟乾佑玩月事,‘高處不勝寒’則暗用《明皇雜錄》葉靜能邀帝遊月宮事,蓋月中有‘廣寒宮’也。飄飄欲仙,隻是一種感覺,并不能實現,詞人卻把原因歸為‘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便有味。”

再說下片,下片兼懷子由。子由是誰?蘇東坡的胞弟蘇轍,周嘯天解析道:“詞中‘轉’‘低’,寫出月夜時間的推移。‘照無眠’即有‘達旦’未睡意,蘇東坡想子由如此,天下離人也如此。下問‘何事長向别時圓’,本來月的圓缺和人的離合并無必然聯系,奈何月圓之夕,特易啟人離思。‘不應有恨’二語,無理而妙。‘人有悲歡離合’三句議論,脫口而出,自來未經人道,故為名言。最後的祝願語出謝莊《月賦》‘隔千裡兮共明月’,直接是對子由而發的,也是代天下所有的牛郎織女立言的。它表現了蘇東坡一種通達的人生觀:現實人生盡管有缺憾,卻依然使人留戀。”

周嘯天總結,《水調歌頭》整首詞上片抒情中帶議論,下片議論中有抒情,表現出蘇東坡富于憧憬而又直面現實、由把握現實而超越現實的自然觀、人生觀及人格美,給人以充分的審美享受和積極的思想影響。他贊歎:“此詞行文明白家常,清空一氣,讀之無任何語障,然措語多有出處,大覺有書卷氣即文化氛圍在焉。”

李白的月非中秋的月

望月的愁卻似中秋的愁

月,是中秋的魂。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将月亮寫成經典的,也被後人視作在中秋值得吟誦的篇章。李白的《月下獨酌》《靜夜思》《峨眉山月歌》,就是這樣的佳作。無論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都與中秋的情思緊密相連。

《月下獨酌》是李白詩歌代表作之一,作于唐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春。當時李白供奉翰林,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因而有很深的孤獨感。周嘯天說:“此詩将月、酒合為一題,不是對月發問,而是對月獨白。這首詩充分體現着李白的人生理念。人生渴望永恒,而永恒不屬于個體生命。人生最怕孤獨,最怕舉目無親,所以沒有人不渴望友誼和愛情。生命給人戀愛的日子不多,因為短暫,所以值得珍視。人隻能為快樂而活着,而幸福在于分享,沒人分享時,李白隻好拉來假想的對象,聊勝于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杯邀來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影子,和自己湊成了一個‘派對’。”

至于《靜夜思》,周嘯天笑言:“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它的内容是那樣家常,語言是那樣淺顯,卻偏偏出自大詩人李白之手。”很簡單,這首詩就是寫李白油然而生的不可遏制的思鄉之情,而引起這一思緒的觸媒,正是“明月”,李白就這樣為鄉思之情找到一個絕妙的意象。而這樣的意象,又何嘗不是中秋節,渴望團圓的人們共同的愁緒?周嘯天感言:“月亮就是一本活的曆書。人們居家看,外出看,中秋看,元宵看,熟悉得如同家人。看到明月,就會想起兒時的一切,老家的一切。《靜夜思》抒寫的鄉愁能将天下人一網打盡。”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去蜀之作。2018年中秋節,周嘯天曾經在“月滿中秋 詩韻巴蜀”的詩詞賞析會上,特别推薦過這首并非“中秋”主題的詩詞。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月隻‘半輪’,是下弦月,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月亮走,我也走,隻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周嘯天直言,這首詩漸次為讀者展開一幅千裡蜀江行旅圖,“山月與人萬裡相随,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來源: 四川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