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認知裡,新能源車的用車成本要比油車低很多,這是很多人購買它們的理由,也是各大新能源主機廠極力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
但事實究竟如何,恐怕隻有車主才知道。
他們之中漸漸有人發現,隻要車輛輕輕一碰,所需要的維修費用,可能要比忍受一年續航焦慮、充電焦慮省下來的“油費”還要高。
有個理想ONE車主表示,隻是右後輪上方兩條劃痕,修補費用就需要2400元。如果是主流合資車型,就算是補一面油漆,費用大概在800元以内,豪華品牌的話,價格會高一點,但也會控制在2000元以内。
有個進口Model 3車主表示,前葉子闆剮蹭,無法钣金修複,必須整體換掉,而且很多零配件隻能進口,單單一個前葉子闆的修補就花費了将近2萬塊。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普通油車身上,可能隻要花費500元進行钣金噴漆就可以了。
不要以為隻是進口特斯拉貴,前不久,一位國産Model Y車主因為倒車時不慎撞到牆腳,後車尾撞毀得比較嚴重,經過評估,維修費用差不多要20萬元,而這輛車的價格也不過28萬。
還有近日,一個小鵬P5車主,僅僅是車頭保險杠左側和其他車輕微擦過,維修費竟然将近2萬,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碰瓷”。
由于新能源車過于“金貴”,它的保費也比燃油車貴,而且漲幅更大,有車主表示,就算是一年内沒有出險,保費也要漲1000多塊。
保險行業的相關人員也表示,今年新能源車保費普遍同比增長10%,尤其是25萬元以上的車型,保費上調幅度更大。以蔚來ES8為例,其2021年車險差不多為7434元,今年漲到了8131元左右,特斯拉Moodel 3則從6200元漲到了7272元。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新能源車的維修費貴得離譜,保費也比别人高?
羊毛出在羊身上,現在新能源車都将一系列智能科技、先進技術作為主打賣點,消費者的确能享受到更出色的用車體驗,但其花費的天價維修費也來源于此。
以我們上述提到的小鵬P5為例,近2萬元的維修費中,有9000元來源于受損處的激光雷達。
為了營造高智能優勢,現在很多新能源車都會在車身堆上多個攝像頭、雷達或是其他傳感器,不撞還好,一撞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也正因為如此,保險公司對于25萬以上的新能源車要收取更高的保費,因為它們智能化程度更高,賠付率以及賠付金額相應的也更高。
再以那輛隻因撞到牆腳導緻車尾損毀,維修費高達20萬元的特斯拉Model Y為例,該車采用了一體化壓鑄技術,其優勢是簡化生産流程,降低成本,減輕車身重量,但弊端就是一旦損毀,無法修複,隻能整體更換,需要花費更高的維修成本。
現在很多新能源車企為了實現輕量化,延長續航,提升車輛操控優勢,都有研究或采用這種一體化設計的技術,但廠家顯然沒有考慮到車主的後續壓力。
電池和底盤一體化技術也是同樣的道理,它有減輕車身重量、強化操控、增大車内空間等優勢,但一旦底盤發生嚴重磕碰,便會提高電池受損的概率,而電池若要更換,車輛底盤也得跟着更換,可想而知,維修難度與費用是相當高的,而一切壓力都需要用戶承擔。
另外,由于新能源車規模不夠大,整個後市場的發展也不像燃油車那麼完善,主要零配件都集中在主機廠手裡,它們對于配件、工時的定價,掌握了主導權,很多新能源車需要維修,隻能到官方售後中心或授權的維修中心。
外面的維修廠接不了這活兒,一方面是因為它們無法獲取相應的配件,另一方面,新能源車身上那些先進技術或設計,是它們無法突破的。
同時,由于新能源主機廠在技術、配件上掌握話語權,保險公司在與其博弈時往往落于下風,議價能力受限,即使向車主收取的保費更高,但整體承保利潤始終偏低,因此很多保險人員還是更喜歡做燃油車車主的生意。
以往我們總是認為,新能源車,尤其是純電車要想取代燃油車,成為汽車市場的絕對主流,需要解決充電焦慮、續航焦慮兩大難題,現在來看,它要克服的難題還有很多。
整個新能源車售後維修領域“漏洞百出”,有些車企為了節省成本或者強化賣點,将風險轉接給了用戶,消費者在用車過程中隻能靠一腔孤勇和好運氣,否則車輛一旦發生剮蹭、碰撞或者其他事故,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天價維修單”。
因此,售後維修體系的完善程度,同樣影響着新能源車對于燃油車的取代速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