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安徽名人館28位名人都是誰

安徽名人館28位名人都是誰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09:20:43

著名空氣動力學專家、流體力學專家楊基明逝世,享年62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方面獲悉,中國共産黨黨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教授楊基明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12月21日11時逝世,享年62歲。

安徽名人館28位名人都是誰(兩位安徽籍巨星隕落)1

楊基明教授。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會微信公衆号

公開資料顯示,楊基明教授1959年10月8日出生于安徽省懷甯縣,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1982年獲學士學位,198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85年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獲本校流體力學博士學位。1992-1995年赴日本東北大學機械工程系訪問工作。返校後任教至今。

楊基明教授是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流體力學專家。他長期從事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高速氣流中的燃燒與爆轟、仿生力學、流體力學實驗設備與測量技術等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曆任近代力學系副主任、工程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曾任國家重大專項氣動專家組成員、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力學學會激波與激波管專業委員會主任、安徽省力學學會理事長。曾任中日大學群合作項目能源與交通領域首席專家,第27-32屆國際激波學術會議顧問委員會成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方面介紹:楊基明教授曾獲“全國青年科技标兵”、“全國模範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著名雷達技術專家張守宏逝世,曾參與我國首部艦載遠程預警雷達研制

記者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方面獲悉,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雷達技術專家、原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雷達信号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副主任、電子工程研究所原副所長張守宏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12月20日在西安高新醫院逝世,享年84歲。

安徽名人館28位名人都是誰(兩位安徽籍巨星隕落)2

公開資料顯示,張守宏于1938年6月出生于安徽六安,1959年8月參加工作,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59年8月至2008年7月先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二系、電子工程研究所、電子工程學院學習工作;曆任學員、教員、講師、副教授、副所長、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因工作成績突出,張守宏曾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原機械電子工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校先進工作者、優秀博士生導師等稱号,為我國雷達技術的進步和學校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守宏一生緻力于雷達系統與信号處理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學術造詣深厚,曾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次、一等獎3次、二等獎4次。

他勇于開拓創新,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在國内首次将自适應旁瓣相消、雜波抑制、自适應頻率捷變等信号處理領域的新概念、新技術用于工程實際,為我國雷達技術進步和性能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國内率先開展了稀布陣綜合脈沖/孔徑雷達、外輻射源雷達等相關理論研究,并持續推動創新理論的應用轉化,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新體制雷達;他較早開展數字技術在雷達中的應用研究,主持研制了多型預警雷達信号處理機,推動了我國預警雷達發展;他主持研制了多型彈載雷達信号處理機,參與我國首部艦載遠程預警雷達研制,解決了大量導引頭雷達研制中的工程技術難題。

《西安日報》2016年9月曾刊文《張守宏:小興趣引領出50載雷達人生》介紹:說起科研曆程,從早期的陣列雷達、無源雷達,到後期的雜波抑制,張守宏說他最愛的還是陣列雷達。稀布陣綜合脈沖孔徑雷達(SIAR)是張守宏研究了一輩子的東西。“我這一生的科研主要是陣列雷達,從最開始搞理論研究到最後實現,前後大概有二十年。直到現在,我的學生們依然還在繼續做。”

“我喜歡做硬件,和軍工廠合作比較多。國家要做雷達,就必須有人去做最基礎的東西,做理論,做實驗。總裝分派任務、下撥經費,電子所最初就負責做最基礎的理論研究、實驗和調試,經過反複研究論證,有了大量實驗數據支撐後,然後交由合作單位争取型号研制。”張守宏簡單地描述着他一輩子做的事情。

“我身邊的人做科研,都是一做就是幾十年,做一個方向,就要做到底,要用幾十年的時間去做這一件事,這才是科研。你今天做個東西,明天就實現了,這不叫做科研,這叫小發明、小創造。”張守宏是這樣理解科研,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綜合:新安晚報、澎湃新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會

來源: 安徽交通廣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