赦免制度在中國封建王朝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制度,通過赦免能夠有效的調節社會關系,并且有利于穩定統治者的統治,在曆朝曆代都是有所發展。到了明代的時候,赦免制度發展逐漸的完善。自秦開始一直到了明代,赦免制度的内容上越來越豐富,同時在形式上來看也是越來越多種多樣,擁有更加明顯的時代特征。
赦免制度是代表了皇帝的恩德,在特殊的時期之中通過赦免能夠調節社會的矛盾從而達到了一種穩定社會的目的,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增長和冤獄的平凡。但是通過這種赦免也很容易影響到了司法的公正,滋生了社會違法行為的誕生,最後也是不利于穩定的,由此來看,赦免制度擁有了雙面性,但是從根根上來說,赦免制度就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
一、赦免的成因
赦免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之中的特殊的制度,但是擁有很強的随意性和操作性,在特殊的時期之内才可以進行赦免。登基就是其中的一種特殊的場合。在新皇登基的同時開始赦免,從而能夠展現出皇恩浩蕩和皇帝恩澤萬民的含義。所以在明代的時候,曆朝曆代登基的時候都進行了赦免活動,并且都是在全國範圍的赦免,範圍之大,影響之廣。除了日常的皇帝活動帶來的赦免之外,還會有一些戰亂上面的赦免,在明代的統治集團内部,擁有了多種的勢力進行活動,多種勢力達到了平衡才能夠有助于國家政權的平穩運行,但是一旦有勢力出現了過大的趨勢很容易引發叛亂。
在戰争時期的時候,通過赦免能夠為社會增加大量的勞動力,這對于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赦免是對于戰亂人員進行的,如此能夠體現出統治者的仁德之心,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同時也能夠加強社會的凝聚力。在明代社會之中,祥瑞也能夠進行赦免,這是一種天任感應帶來的影響,一旦發生了祥瑞或者是災難都是對于統治者的警示,所以通過赦免來展先統治者自身的仁政。
二、赦免制度帶來的影響
赦免有效的緩和了明王朝内部的矛盾,從而穩定了國家機器的運行,在明代對于官員的管理上是十分嚴格的,特别是朱元璋的重典治吏使得官員很容易遭受酷刑,通過赦免能夠免除了官員的罪行,使得官員能夠更好的效忠統治者從而達到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目的,同時對于王室來說能夠穩定宗室的和平,從而緩和統治階級内部矛盾。對于百姓來說,能夠保留下大量的勞動力,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但是明代的赦免制度也是擁有很多的局限性,畢竟是一種人治社會,赦免帶來的局限性在于統治者的主觀意識上。皇帝掌握了國家的政權,司法權和立法權也都在皇帝手中,所以說赦免擁有了很大的随意性,所以皇帝擁有了絕對的權力就意味着無法用制度來約束皇帝,使得赦免具有了很大的随意性,一旦受到了周邊人群的影響,赦免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明史》記載:“大禮大獄及諸建言獲罪者,廷臣屢請寬,不能得,會九廟成,覃恩,(刑部尚書唐)龍錄上充軍應赦者百四十人,率得宥,所不原惟豐熙、楊慎、王元正、馬錄、呂經、馮恩、劉濟、邵經邦而已。”
結語
赦免制度在古代封建時期是君王慣用的一種制度,在曆朝曆代内容上都有所發展,為了能夠緩和地方矛盾和階級矛盾,統治者采用了赦免的制度進行赦免,從而達到了鞏固統治的目的。針對不同的人群,赦免産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赦免擁有很強的随意性,所有的權力在皇帝手中,赦免具有主觀性,皇帝受到他人的影響,赦免産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總的來說赦免就是維護統治者統治天下的一種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明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