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以養生修心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涵蘊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三義。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過程,飲茶即道是終極。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于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見仁見智的茶道
茶道發源于中國。“道”之一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從本義的道路直到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如道路、引導、疏通、言說、方法、技藝、道義、道理、道德、規律、真理、思想、學術、終極實在、宇宙本體、生命本源等。正因因“道”的多義,更由于中國古代罕言“茶道”,故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各執一端。
(一)曆史上的茶道
“茶道”一詞首見于中唐。
唐釋皎然的《飲茶歌·诮崔石使君》詩雲:“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說通過修習茶道可以保全真性,仙人丹丘子深谙其中奧妙。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人,為南朝宋著名詩人謝靈運之十世孫。皎然早年曾熱衷于神仙道術,後皈依佛門,研習律、禅。他不僅長期從事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為唐代著名詩人、學者,而且也是著名茶人,曾著有《茶訣》一書,惜已佚。他與茶聖陸羽結為忘年之交,是曆代僧人中寫茶詩較多的一位,他的茶詩内容涉及面很廣,諸如采茶、制茶、煎茶、茶會、茶道、茶人等。《飲茶歌·诮崔石使君》不僅描寫了“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的飲茶之道,還描寫了飲茶修道的過程,“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道不可得,所謂得道即證道、悟道。皎然的“茶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通過“飲茶之道”來修道、悟真,從而滌昏寐、清心神、破煩惱以至全真性。作為佛教徒的皎然,卻是用道教的觀念來解釋茶道,這表明茶道的思想起源于道教,他的“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雲宮人不識”(《飲茶歌·送鄭容》)也表現了同樣的思想,即飲茶可以得道登仙。雖不清楚皎然此詩作于何年,但唐德宗于貞元八年(792)下旨征集皎然詩集,皎然不久後便逝世,故“茶道”一詞的出現不會晚于公元八世紀末。
與皎然、陸羽同時的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言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陸羽《茶論》(《茶經》的前身)詳言“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常伯熊又對陸羽《茶論》進行了“廣潤色之”,緻力于茶道的推廣,終于使得“茶道大行”。從封演文中來看,此“茶道”是側重于煎飲法的“飲茶之道”。
封演,天寶(742—756年)中舉進士,大曆(766—779年)中為縣令,德宗時(780—805年)官至朝散大夫、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禦史中丞。《封氏聞見記》記有“往年回鹘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按《唐會要》卷九八《回纥》條載:“(貞元)五年(789)七月。公主至衙帳。回纥使李義進請因鹹安公主下降,改纥字為鹘字,蓋欲誇國俗俊健如鹘也,德宗允其奏。自是改為回鹘。”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李适嫁鹹安公主給合骨咄祿毗伽可汗頓莫賀。原先唐朝封他為武義成功可汗,婚後又封為長壽天親毗伽可汗。又據《資治通鑒》,貞元四年(788年)冬十月,回纥合骨咄祿可汗上表唐朝,請改回纥為回鹘,“義取回旋輕捷如鹘也”。所以,789年前稱回纥,之後稱回鹘。由此可知《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應作于公元789年以後,約在公元八世紀末或九世紀初。
明代茶人張源在其《茶錄》一書中單列“茶道”一條,其記:“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的“茶道”概念含義較廣,包括造茶、藏茶、泡茶之道。
晚明時期的茶人陳繼儒在《岕茶别論後》中言:“則岕于國初已受知遇,……第蒸、采、烹、洗,悉與古法不同。而喃喃者猶持陸鴻漸之《經》、蔡君谟之《錄》而祖之,以為茶道在是,當不會令慶叔失笑。”明代後期流行散茶瀹泡,岕茶屬蒸青綠茶,因當地的環境易染沙塵,故泡茶前必先洗茶,故謂其“蒸、采、烹、洗,悉與古法不同”。陸羽《茶經》倡煎茶,蔡襄《茶錄》倡點茶。陳繼儒生活的晚明時期,泡茶流行,不但煎茶早已絕迹,點茶也已淘汰。所以陳繼儒批評了那些仍固執地堅持認為茶道唯在陸羽《茶經》、蔡襄《茶錄》的迂腐觀念。陳繼儒的“茶道”則包括“蒸、采、烹、洗”,為“制茶、泡茶”之道。
由上可知,中國古代的“茶道”概念,不僅涵蓋“飲茶之道”、“飲茶修道”,而且還包括“采茶、制茶、藏茶之道”,涵義較廣泛。
(二)當代的茶道觀
中華茶道衰于近代,複興于上世紀末。随着中華茶道的複興,人們感到有必要對中華茶道的概念予以科學地界定,一些茶人、專家、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
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吳覺農認為茶道是藝術、是修身養性的手段。
一代宗師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就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中國茶史散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莊晚芳提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而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的儀式。)
丁文認為:“茶道是一門以飲茶為内容的文化藝能,是茶事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是社交禮儀、修身養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丁文也認為茶道是是社交禮儀、修身養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
梁子認為:“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氣氛中,以飲茶、制茶、烹茶、點茶為核心,通過一定的語言、身體動作、器具、裝飾表達一定思想感情,具有一定時代性和民族性的綜合文化活動形式。”梁子的茶道概念包括“制茶”在内。
餘悅認為:“作為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茶道是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内涵的,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茶道是以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内涵,是一種特有風俗。
馬守仁認為:“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稱作茶道。”對茶的覺悟是茶道,茶道是品飲而悟道的過程。
周文棠把茶道的概念闡述為“以飲茶活動為形式,通過飲茶活動獲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滿足。”
蔡榮章認為:“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現代茶思想集》,台北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2000)認為茶道是指導茶藝的理念。
劉漢介認為:“所謂茶道就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中國茶藝》,台北禮來出版社 1983)此茶道概念與茶藝相近。
羅慶江認為中國茶道:
“(一)是糅合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與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種修身活動。
(二)是以茶為媒介而進行的一種行為藝術。
(三)是借助茶事通向徹悟人生的一種途徑。”
“茶道是包羅了視覺藝術、行為藝術甚至音樂藝術于一身的綜合藝術。”
羅慶江的茶道概念強調了茶道是一種綜合藝術,是一種修身活動,是通向徹悟人生的途徑。
上述數家關于茶道的定義,都抓住了茶道的一些本質特點。但若作為茶道概念的定義,或顯得冗贅而不夠簡明,或雖簡潔但未能點睛。
摘自:中華茶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