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綠色塞罕壩簡介

綠色塞罕壩簡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7 03:25:57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 單劼 張蔚藍】在6月5日舉行的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上,“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主題再度展現中國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設中成為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的決心。說到構建生态文明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就不得不提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自治縣境内的“塞罕壩”,這片曾經“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栖樹”的荒漠,經過三代人五十餘年的堅守與發展,現如今已實現18.3萬噸造林碳彙在北京環境交易所挂牌出售,全部實現交易可獲利1億元以上的“反轉”,上演了現實版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日,《環球時報》采訪新一代塞罕壩林場青年,聽他講述塞罕壩的綠色奇迹如何創造。

綠色塞罕壩簡介(開局一片沙漠現已)1

2016年畢業于張家口河北北方學院種子生産與經營專業的張将來,畢業後就來到了塞罕壩,現在下河邊營林區擔任營林區主任一職。說到自己初到塞罕壩的感受時,張将來坦言,從自身的不易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輩塞罕壩人的艱辛。

“參加工作第一年的那個冬天,在零下20多度的陰坡裡,即便戴着最厚的手套,依然覺得手指麻木,冷風吹在臉上,讓人喘不過氣來。17年第一次參加造林工作,即便到了五月,大中午也能忽然下起雪。被蜱蟲咬傷,傷口流膿,胳膊腫脹甚至無法彎曲。但想到老一輩務林人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幾十年如一日的紮根基層,無怨無悔,如果自己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真是丢人。”張将來說。

經過三代人五十餘年的“戰天鬥地”,張将來坦言自己來到塞罕壩時,工作内容和性質都發生了質的變化,“老一輩已經給我們打下了很堅實的基礎,我們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繼續向前,時代在變,林場的任務也在變。從荒山造林到生态育林,從提供原生木材到提供生态産品。”張将來介紹稱,目前,塞罕壩已運用前沿科技手段建成了林火視頻監測系統、無人機監測、紅外探火雷達、雷電預警監測系統等高科技防火體系。新一代的塞罕壩青年也正主動學習,用科學技術引領塞罕壩綠色事業的發展,争取在塞罕壩二次創業的新征程上再次建功立業。

綠色塞罕壩簡介(開局一片沙漠現已)2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從1962年至2020年年底,塞罕壩森林面積由24萬畝增加到11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8%提高到82%。林木總蓄積量由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36萬立方米。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對當地的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發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份來自中國林科院的評估資料顯示,塞罕壩的森林生态系統每年提供着超過一百多億元的生态服務價值。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區域小氣候得到有效改善,無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在塞罕壩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努力下,大自然也開始回饋給塞罕壩巨大财富。

對于塞罕壩所上演的綠色奇迹,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态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專家李俊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在塞罕壩的森林生态系統修複方面做出很多努力。這其中既有政策支持,也有科研創新,所取得的成績十分醒目。這背後是近些年來,國家在生态系統修複方面下大功夫的體現。“比如建立統一的生态系統觀,把山、水、林、田、湖、草各個自然資源要素,和森林、草地、農田、城市各類生态系統納入到一起,考慮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系統修複。将當地實際情況和政策結合起來,達到人和環境協調、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和諧的生态修複新階段。”李俊生說。

塞罕壩的成功修複隻是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的一個範例,公開資料顯示,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以生态修複和環境保護為目标,先後實施6項國家重點修複工程。其中,長江和珠江流域防護林工程在南方地區抵禦洪水和減少水土流失中發揮重要作用;天然林保護工程已經顯現多項效益,包括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降低洪水風險,以及預防與森林砍伐相關的其他自然災害;退耕還林工程主要針對丘陵地區的農田,是世界上規模和投入最大的生态修複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固土防沙,減少京津周邊地區沙塵天氣;退牧還草工程,抵消過度放牧的影響,提高草地生産力。這些項目總共覆蓋中國44.8%的森林和23.2%的草原,促進了退化生态系統的恢複,極大提升全國的植被狀況。

在張将來這樣的生态文明踐行者看來,塞罕壩奇迹的創造,以及将“綠色”作為一項事業去發展,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張将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正是因為有遠大的理想信念做支撐,林場的創業者們沒有被寒冷和荒涼所擊垮,沒有因為物質匮乏和生态脆弱而退卻,幾代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才創造了塞罕壩奇迹。隻有像塞罕壩人那樣,把個人前途與林業事業、個人選擇與祖國需要、個人追求與人民利益緊緊連在一起,才能在奮鬥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人生價值,“塞罕壩60年的滄桑巨變,正是證明了共産黨強有力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李俊生也認為,龐大的生态治理和修複工程的成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體制優勢的深刻體現。我們國家的生态治理和修複工程,有利于治根治本,而不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國家推出重點生态功能區保護的重大工程,根據不同的區域的地域性特點進行分區規劃,精準施策。此外,我國從對陸地生态極其看重,轉變為現在将整個山、水、林、田、湖、草的治理提升到戰略層面。比如,長江禁漁,多省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黃河高質量發展等,都體現從長遠利益出發。再者,從資金層面,國家也不遺餘力地大力支持生态環境工程。

李俊生同時指出,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态系統保護程度越來越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也越來越主流化,中國在生态保護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的綠度增加是最高的,成果也最顯著。在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不斷惡化的全球挑戰之下,中國一直用實際行動,展現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堅定決心和大國擔當。很多國家也在學習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很多經驗,這體現出中國經驗和成果的示範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