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在日常口語中很少用,文字語言中對德高望重的師長則用的比較多。小姐這個詞在現實中不但要慎用,而且似乎更是被圈定進了禁區的,使用這個詞是要冒風險的,蓋因為這個詞已被大衆認定是從事風月場所職業女子的代稱,即便使用時是出自純粹的禮貌稱呼,不含有不恭成分,依然會被被稱呼者感到不快,甚至會認為這是對其尊嚴的蔑視和侮辱,以至于我們現在在酒店進餐也改了稱呼,中規中矩的稱呼“服務員”。
同志曾是我們全民一緻的稱謂用語,時代變化太快,轉瞬間這個詞在民間已沒有人輕易使用,誰敢這樣嚴肅的叫别人,勢必要冒着成為“裝在套子裡的人”那種印象的,
小區裡的老年之家,所有老人之間的稱呼基本上都是“老劉”、“老黃”、“老張”,即便年長者對比自己年輕好幾歲的老友也是用“老劉”或“老黃”稱呼,年輕時這種稱呼可是小劉或小黃,或許是歲數大了,在老人們心裡有了一種自我心理暗示,再用小字稱呼顯得不倫不類。
大專院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稱呼中老師的成分更多,這正常,任何一個大中專院校隻要擡頭見到的就是老師,師道尊嚴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孔子先生不遺餘力的一生推廣這個觀念大獲成功,這個理念在我們國人頭腦中深深植根,一代代延續着。
老師這個稱呼最後也延伸到了文化單位。我在報社工作,剛開始入行時,見了“前輩們”也不敢造次的直呼其名,跟我一批來的小師弟小師妹左一個“老師”右一個“老師”,叫的那個甜,在這種禮節的沐浴下,“老師們”也是笑容可掬的指點着業務,于是咱也叫起了“老師”。
但這種告誡沒有任何效果,大家仍然是這樣老師老師的叫着,畢竟我也是從那個階段過來的,心裡也清楚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是含蓄隐忍,尤其是剛從學校畢業謀上一個新差事,總不能給這個單位的人留下一個年少張狂的不羁形象,畢竟我們還不是非常的寬容到了容納每個人飛揚的個性那個地步。
機關裡既不叫同志,也自然不叫師傅,這個稱呼對于廟堂之上過于下裡巴人,也不叫老師,這個稱謂對于嚴肅的機構又顯得不合時宜,叫職務是最佳選擇,按照不同人擔負的不同職務來說規規整整,既強化了對方的身份也不失禮節,“王局長”、“何處長”、“陳部長”、“童科長”...而且玄妙的是雖然機關極講究嚴謹,但不乏變通的智慧,從來不會對副職幹部在稱謂上加上那個“副”字,總是以全稱的職務含糊的帶過,也的确是這種變通才不會讓一種尴尬出現,假如一個傅姓的副部長,叫“傅副部長”也實在是滑稽的了得。
現在也不知是誰吃了第一個螃蟹,在機關流行以姓加職務的單詞來表述,比如一個陳局長,現在省略成“陳局”,何處長省略成“何處”,類似于縮略詞的叫法倒也符合現代人的快節奏,單詞的表述反而增加了親近感,這種稱呼迅速在單位中傳播蔓延,刑警大隊大隊長可以稱呼為“龔隊”等等。
作者:趙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