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聶隐娘
說三國,道三分。
三國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也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曹操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
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抛開所有的标簽,其實,他也是個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
怎樣認識曹操,隐娘想分享他的三首詩文,看透他一生的為人處世。
自強不息,幽默樂觀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龜雖壽》
寫下這首詩時,曹操已經53歲了,在暮年,他依然懷有大志,足見他的積極樂觀。
曹操一生征戰無數,經曆過很多的失敗:
張繡反叛時,曹操的長子曹昂死了,侄子曹安民死了,大将典韋也死了,打擊不可謂不大;
63歲時,曹操兵敗赤壁,“九合諸侯,一統中國”的理想破滅,失敗不可謂不大;
……
難得的是,每一次失敗後,他都沒有喪失鬥志,他總能打起精神,從頭再來。
蘇轍在《晁錯論》中說: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人吧。無數次從失敗中爬起,自強不息,堅忍不拔。
曹操是一個喜歡幽默的人。
丁儀是曹操的同鄉,很有才華,和曹操十分要好。
後來,丁儀得了狂病,類似于狂躁症。幸運的是,丁儀的病治好了。于是丁儀又和曹操喝酒聊天,可是,曹操卻再也不留宿他了。
他說:你以前得過狂病,如果你拿起刀子殺我怎麼辦,我怕你。
兩人大笑,曹操還一直趕他,不與他同宿。
善于在生活中找樂趣,可以調節心态,即使處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曹操總能再次堅強,可見他積極的樂觀心态。
實事求是,不慕虛名
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述志令》
《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曹操五十六時所寫。
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是曹操的座右銘。
他不看重虛名,更在乎實際的利益。
曹操的正室夫人丁夫人離開他後,扶持卞夫人成為繼室夫人。
衆所周知,卞夫人出身倡家,怎麼能做夫人呢?曹操不怕掉面子嗎?
他不在乎。
董卓作亂的時候,曹操倉促出去避難,後來袁術帶來曹操已死的消息。
曹操手下的人準備四散而去,卞夫人出來說:曹君現在吉兇未定,今天你們都走了,明天若是他回來了,你們有什麼面目相見呢?就是真有大禍,我們共同承擔又怎樣呢?
真是有膽有識。
卞夫人給曹操生了三個好兒子:曹丕、曹彰、曹植。
曹丕被立為魏太子後,有人向卞夫人祝賀,說應該大加賞賜,卞夫人說:我沒有把孩子教壞,已經是莫大的幸事了,怎麼還敢大肆張揚賞賜呢?
選夫人不慕虛名,做事時,也一樣不慕虛名。
曹操迎奉漢獻帝到許縣後,被封為大将軍,封袁紹為太尉。
大将軍官位高于太尉,袁紹十分憤怒,不恥于在曹操之下,拒絕接受封诏。
彼時,曹操力量不夠,不能與袁紹對抗,于是,他将大将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
由此可見,他不重虛名。你想當大将軍,給你當好了,隻要皇帝在我這邊就可以了。
在《述志令》中,他說: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
天下未定,兵權我是不會交出去。至于皇帝分給我的封地,我都可以讓出去。
要兵權,不要封地,重才能,不重虛名,這是曹操的一個很大的特征。
不得不說,這也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總是能抓住主要矛盾,而舍掉不重要的事物。
愛惜人才、自強不息、不慕虛名,貫穿了曹操的一生。
人有百面,曹操可能有千面,他的性格人生一篇文章可能遠遠說不清楚。
他有大氣的一面,也有刻薄的一面;
他有豁達的一面,也有猜疑的一面;
他有無情的一面,也有多情的一面;
……
對于古代人物的學習,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如果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也能學會曹操這些比較好品質,于己有益。
來源:古典文學與詩詞
圖片來源:《軍師聯盟》劇照,《三國》劇照,《三國演義》劇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