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中的空是心靜如水嗎? 《心經》裡在闡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之後,旋即提到“舍利子乃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因為萬物皆是空的,是虛妄的,不永恒的,所以生不是有,滅也不是無“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隻不過是未覺悟的表現,因為“本來無一物”嗎世間萬物“無内外,無始終強立名,為法界”,這是佛學裡的一個基本道理,也是最難理解的道理不理解就陷入“無明”之中;理解了就會“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了,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心經中的空是心靜如水嗎?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心經》裡在闡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之後,旋即提到“舍利子乃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因為萬物皆是空的,是虛妄的,不永恒的,所以生不是有,滅也不是無。“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隻不過是未覺悟的表現,因為“本來無一物”嗎!世間萬物“無内外,無始終。強立名,為法界”,這是佛學裡的一個基本道理,也是最難理解的道理。不理解就陷入“無明”之中;理解了就會“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了。
順治皇帝曾寫過一首詩:“我生之前誰是我,我生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誰?”其實這正是所有人都在苦苦探尋而不得頭緒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無明”。由此引發出來的因緣輪回便是你我衆生的世界。按照佛學的理論,“無明”就是“癡”,就是迷惑,就是不懂因果,不信因果;不懂輪回、不信輪回;不懂一切現象皆是無常的、刹那生滅的;不懂本性空寂。
“菩薩畏因,凡人畏果”是很多人知道的一句話。但在實踐中卻沒幾個人能真正做到。
比如我們一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認為老天不公,認為是别人對不起自己。其實,“天”就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業。這個業因來自我們過去每時每刻面對各種現象時的心理狀态。你的心如果是清淨的、廣大的、利他的、無我的,那你未來的果報一定非常美好,你未來的生活也一定非常幸福。相反,如果你過去種的因就是嗔恨、狹隘、嫉妒、自私、甚至損人利己,那麼你現在或未來所受的就是苦報。這就是因果規律。如不能從這些“無明”中解脫出來,必将陷入惡性循環之中,煩惱無盡,怨天尤人,甚至再造惡業。再如對于已經擁有的人或物,覺得應該永遠屬于自己。嬴政稱帝,欲萬世而為君,結果很快就滅亡了;和珅富可敵國,轉瞬就人财兩空。一切現象都是變幻無常、有生有滅、刹那變化的。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恒久不變的。有人戲谑的說“世間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變化、無常的規律是恒久不變的。
這些普遍存在的錯誤認知,都是無明的表現,是對生命的不明了,對世界的不明了,對自己的本性的不明了。因為無明,所以随衆,别人怎麼做,自己就跟着怎麼做;因為無明,所以人雲亦雲,别人怎麼說,自己就跟着怎麼說;因為無明,所以盲目執着、做種種錯事。迷失在外相境界中。
李叔同在年輕時寫過一首詩“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也許他很早就參悟到了世界虛妄的本質,所以他才能舍棄溫柔富貴皈依禅門。其實我們很多人是謀生活的百姓,奔波勞碌不過衣食住行而已,哪有那麼高的境界可言。但是,安于當下就是最高的境界。佛教師承俗稱“衣缽傳人”,衣缽之意無外就是衣食而已,是世間最本質的東西。如果超越了這個基礎,過分的追求财富可能會出問題。魯迅曾說,自由不是錢能買到的,但自由往往因為錢而被賣掉。賣掉自由得到了錢,那是謀生。但是,錢是天下之公器,錢多了你就要扛起天下的責任,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有錢人不斷地捐錢,就是這個道理。
春節快到了,春聯中常見的一句話是“萬事如意”。如誰的意呢?如了我的意,就不會如他的意,每個人的“意”就是追求的“果”,當然,我們又忽視了“因”。所以我們都在無明中“自欺欺人”。因此,《心經》告訴我們要懂得“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其實人生真的不易,每一步都很艱難;人間又很值得,因為人生難得。我們都不是完人,都是别人八卦裡的常客,背後嘲笑的對象。那又怎樣呢!普陀山的寺廟裡有副對聯“一日兩度潮,可任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不是不知,而是不辯,要學會與智者同行,而不去與愚者争辯。
既來挲婆,則須堪忍。人間不值得你去哀傷,也不值得你去得意,一切不過如此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