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或者經曆一些不好的事,我們會有惡心的感覺。很少有人疑問,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覺?其實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反應,是進化上的自我保護行為,保護自己免受寄生蟲的感染。
達爾文在其經典著作《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中記載過他的一段有趣的經曆:“在南美洲火地島的營地裡,有一天我正在吃着腌肉,突然随行的本地土著向導的手不小心碰了一下我的腌肉,我立刻對嘴裡正在咀嚼的肉感到惡心,盡管土著的手不髒也沒有碰到我嘴裡的肉。”
也正是土著向導的一個不經意間的動作,就如同牛頓身邊掉下來的蘋果一樣,達爾文思考過後總結出了令人産生惡心感的三個要素:
惡心可以在任何情況下被各種事物引發,比如食物或者人。
無論何種人種、何種文化背景,任何人都會産生惡心感。
人們認為惡心的事物會因為不同的文化或者習俗而有着差别。
至于人類為什麼會産生這種惡心的感覺的,達爾文對此也并沒有科學的解釋。
一項在英國皇家學會B刊上發表的科學研究表明:我們之所以對有些事情感到惡心,諸如景象、聲音、氣味和口味等,那是進化的結果——感覺厭惡可令我們避免潛在的危險。
這項研究征集了許多志願者,對“令人惡心”的事物進行投票分類,結果得票高的那些東西,基本上都會有很大幾率感染疾病,比如老鼠、排洩物、發黴的食物等等。也驗證了人類的惡心其實是進化中避免傳染病感染的這一理論。
人類惡心來源之文化熏陶。
弗洛伊德發現,惡心是教育出來的,新生兒誕生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甚至是糞便都不會感覺惡心,随着年齡的增長,通過教育,才讓孩子意識到,這些東西是惡心的,應該遠離。當然對于這種觀點,羅辛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釋:惡心既是原始的本能,又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