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天文學一無所知,但我對日落十分好奇。當我于傍晚時分坐在門廊上觀賞落日時,我注意到它總是在不同的位置下落。但我發現僅僅時隔一夜,結果就大不相同。起初它落下地平線的位置還在路那邊的山頂,而幾周之後,它就落在了平野的正中央。這是為什麼呢?到底是太陽在移動,還是我們在移動?
”
答:結果是我們在移動。你每天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其實是地球繞着地軸自轉的結果。由于地球的自轉,在我們看來,太陽仿佛在天空中東升西落。
但讓太陽每天的軌迹略有偏移的是另一種現象——地球也在繞着太陽公轉,因此一年中的每一天,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都不一樣。于是,由于地球與太陽的夾角每天都在改變,一年中太陽在天空中的“路徑”也就随着日期變化各不相同了。
事實上,太陽在天空中的路徑變化正是季節變更的根本原因。
伊薩卡鎮的太陽軌迹:
由于地球繞地軸自轉,太陽在天球上的赤緯緯度在一年中規律地周期變化:
所以,太陽在天空中的軌迹一年到頭都在變化。以下是伊薩卡鎮的數據:在6月21日,太陽的赤緯緯度上升到最大值( 23.5度)。在這一天,太陽在天空中走過的路徑最長,因此這也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你能估計出3月21日和9月21日是什麼情形嗎?12月21日,太陽的赤緯緯度下降至最小值(-23.5度)。在這一天,太陽在天空中走過的路徑最短,因此這就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這也意味着太陽在正午時刻的高度角在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在夏天,太陽越過子午線時的高度角要大于冬天的高度角。
相關知識
春分:在時間周期上是指太陽位于黃經0°至15°的區間,大約是公曆3月20日至4月4日之間。但通常特指陽光直射赤道的那一天(或那一刻)。 簡單來說就是太陽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一樣長,即晝夜平分點。并且太陽開始向北回歸線移動。
夏至:夏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太陽整日不落,形成面積最大的極晝區。此日過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漸減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開始往南移動。在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亦日漸降低,日影逐漸被拉長。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多,所以在短時間内氣溫繼續升高。
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秋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冬至:在冬至時刻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日亦是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一年之中白晝最短,日影最長之一日,北極圈呈永夜狀态,南極圈呈極晝狀态。冬至之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數日漸增長,正午太陽高度也日漸升高,日影逐漸縮短。冬至雖然是北半球理論上吸收太陽熱量最少的一段時間,但因為地球土壤跟海洋釋放熱量會有時間延遲,大部分情況下最冷的時期不是冬至前後,而是發生在冬至之後,比如說大寒。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内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