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1 20:20:34

前兩天,看到一條讓人啼笑皆非的微博。

一位媽媽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寶寶坐在旁邊的嬰兒車裡一臉懵:

而她在遊戲館裡暴打拳擊、暴錘力度測試儀、瘋狂搖擺騎摩托解壓……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1

網友一邊覺得哈哈哈哈笑死了,一邊和她産生了深度共鳴:

“辛苦了,釋放出來内心也舒服一點了”、“當媽的也是人啊,很多時間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2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3

确實,很多時候媽媽情緒差,不是脾氣差,而是她太累了。

養孩子除了高昂的育兒成本,還需要付出巨大的情緒成本和情緒勞動。

而負擔情緒成本、付出情緒勞動的人,往往是媽媽,甚至隻有媽媽。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4

被忽視的

情緒成本和情緒勞動

很多父母都聽說過一個育兒理念詞語——“溫和而堅定”。

但隻有親身經曆育兒,才知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有多難。

前段時間,一位媽媽3歲的孩子,正經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總是不洗手就迫不及待要吃東西。

她講道理、鼓勵、哄勸都不成,每次都要吸氣呼氣吸氣呼氣,提醒自己不要情緒失控。

後來她把吃的東西收到高處,不洗手就不能吃東西,結果孩子把手指全都塞進嘴裡……

外人總容易對媽媽說,你要跟孩子好好講道理。

卻忽略了她承擔的情緒成本有多大,更忽視了她付出的情緒勞動有多繁重。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5

在家庭裡,承擔絕大部分育兒勞動和家務勞動的那個人,往往是媽媽。

而在育兒勞動和家務勞動之外,還有内耗極大的情緒勞動。

凱特·曼恩在《應得的權利:男性特權如何傷害女性》一書中,提出“情緒勞動”一詞。

那些日複一日看不見的操心:

密切關注孩子相關的各種信息、提前計劃很多事情、随時都要知道什麼東西在哪、誰需要什麼、家庭預算多少的大小事宜;

那些為了完成上述這些任務,所要求的管理情緒的工作;

那些不被年年月月不被看見的隐忍和委屈等情緒勞動,都讓媽媽産生巨大的情緒消耗。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6

媽媽們沒有

被允許情緒差的自由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都在說:“媽媽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媽媽影響孩子的一生”、“媽媽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

而其中,無一例外都在要求,媽媽脾氣好、積極向上。

仿佛媽媽在為母則剛之外,還要為母則柔,脾氣永遠溫柔。

但誰都有情緒,媽媽不是工具人,也有自己的壞情緒。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7

前兩天,看到一位媽媽在小紅書上寫的筆記。

說自己生娃快兩年了,但始終徹底開心不起來。

她用了一個形容,說自己“總覺得開心是蒙着一層灰的”。

評論區很多媽媽有類似的感受,不會成天抑郁不快樂,也有放聲大笑的時候,也有非常幸福的時候。

但生完前後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連“開心都是蒙着一層灰”的。

而另一些媽媽的故事則更紮心了,她們連不開心,都是背着孩子和家人躲起來的。

那個在深夜失眠刷着手機悄悄崩潰的媽媽;

那個把自己關在衛生間偷偷流淚的媽媽;

那個加班一個月、不想讓3歲女兒看到自己狀态不好、在地鐵站台忍不住蹲下抱着自己大哭的媽媽……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8

她們忍了又忍,她們是你是我。

所以真的不要再鼓吹什麼“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了”,要求媽媽情緒穩定,本身就是一種情緒暴力。

真正的情緒穩定,不是要避免和杜絕産生“負面”情緒,而是要減少對情緒“負面”的評判。

讓媽媽崩潰的不僅是沉重的情緒成本和情緒勞動,更是對情緒打分背後:

那個“有了情緒就是不夠好的媽媽”的外界評判、和因此強加到媽媽身上的自我評判。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9

媽媽有資格享有

屬于自己的情緒自由

上野千鶴子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一書中曾說:

“母性是女性極力克制自我需求,通過引發自我獻身和犧牲精神,将孩子的成長看作自己的幸福的一種機制。

女性隻要賦予愛以無上價值,她們付出的勞動就很容易被家人的理解、丈夫的慰勞等說辭所回報。”

對那些習慣隐忍壞情緒的媽媽們,我想說:

你有産生壞情緒的自由,你有不必做一個時刻情緒穩定的媽媽的自由。

媽媽的消費觀是不是都這樣(那個在商場開啟狂暴模式的媽媽)10

被一再忽略的感受和咽下的情緒,隻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忍一時乳腺增生,退一步卵巢囊腫;憋一天肝氣郁結,氣一下甲狀腺結節;罵一句心肌梗阻,讓一點内分泌失調……

這些并不是好笑的段子,而是實實在在壓在身上的稻草。

别等到最後一根壓下,才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堪重負。

而對爸爸們,我想說,社會對媽媽的寬容度太低,連發脾氣都是男性的特權。

可越是如此,爸爸們越應該理解媽媽們的辛苦,分擔媽媽們的勞動。

育兒不該是女性一人承擔的母職,也需要男性承擔起自己的父職。

而這份承擔,獲益的最終也是自己和整個家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