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與剛立為太子不久的李治(後來的唐高宗)談話。
唐太宗:“你了解船嗎?”
李治老實地回答:“不了解。”
唐太宗:“船好比君主帝王,水好比黎明百姓。水能使船漂浮行駛,也能把船打翻。隻有善待百姓,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是李世民自己多年來統治經驗的總結,也是治國的基本思想。
大唐王朝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特别是魏徵等大臣相繼去世後,也逐漸變得端斷起來,聽不進大臣對他的勸言,征讨高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讓唐太宗李世民煩心的事是,他的兒子們也在明争暗鬥地争奪皇位的繼承權。
李世民原先立的太子,她跟長孫皇後生的長子李承乾。可是李承乾又懶散又狡詐,經常可以幫小人混在一起。但是在封建宗法的制度下,他受到了維護正統的魏征等人的支持。
但其實唐太宗寵愛的是他跟長孫皇後生的第二個兒子——魏王李泰。李泰長的體格魁梧,為人又聰明有才,長得十分像唐太宗,深得李世民的喜愛。
唐太宗賞賜給李泰的錢物逐年增多,後來已經超過了對李承乾的賞賜。李泰在唐太宗的寵愛日益驕橫起來,它不僅常常像李世民告密太子的劣行,而且不把一班老臣與功臣放在眼裡。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李承乾為失去有力的支持而變得惶惶不安。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竟然想仿效唐太宗,搞宮廷政變,最後陰謀敗露,他被迫流放。
流放圖
李泰見狀,十分得意,認為自己的太子當定了。可他沒有想到,因為他的驕橫并沒有多少大臣願意支持他,甚至連他的親舅舅長壽無忌也對他都沒有什麼表示。
李泰十分着急,連忙找到唐太宗,說道:“父皇一直要立我為太子,這是給我的再生之恩,現在有人提出要立晉王為太子,我和晉王是手足兄弟,我自己有一個兒子,我願意保證将來我死時先把兒子殺了,再把皇位傳給晉王。”
唐太宗是何等的聰明,李泰的這些蠢話,反而讓他清醒過來了。他明白,要是李泰做了皇帝,其他太子肯定免不了一死。但要是讓晉王李治做皇帝,雖然他沒有什麼才幹,但心底仁厚,其他皇子的姓名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為了能讓李治成為一個能守業的好皇帝,唐太宗專門請了名師教導他,給了他一個較好的統治基礎。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因服食仙丹不治身亡。
這位身性懦弱,被認為不大有魄力的新皇帝登基後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停止對高麗的戰争,老百姓終于避免了又一場災難!
李世民圖
關注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