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微粒分散體系物理變化

微粒分散體系物理變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3:56:33

4物質的分散系知識點

一、分散系

1.分散系的概念

(1)概念:把一種(或多種)物質分散在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得到的體系。

(2)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質稱作分散質,起容納分散質作用的物質稱為分散劑。

2.分散系的分類

當分散劑是水或者其他液體時,根據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分散系可分為三類:

(1)分散質粒子直徑小于1nm的分散系是溶液;

(2)分散質粒子直徑大于100nm的分散系是濁液;

(3)分散質粒子直徑在1~100nm之間的分散系是膠體。

3.膠體的性質與應用

(1)丁達爾效應:當光束通過膠體時,在垂直于光線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的現象。常用于鑒别膠體與溶液。

(2)氫氧化鐵膠體具有吸附性,常用于淨水。

(3)膠體的應用

①鐵鹽和鋁鹽用作淨水劑。

②改進材料的機械性能和光學性能。

③醫學上利用高度分散的膠體來檢驗或治療疾病。

④廣泛用于冶金工業中的選礦、石油原油的脫水、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制造。

4.溶液、膠體、濁液三類分散系的比較

(1)溶液、濁液、膠體三種分散系本質的區别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不同。

微粒分散體系物理變化(物質的分散系知識點)1

(2)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純淨物。

分散質粒子的直徑介于1~100nm之間正是膠體區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也是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等特有性質的根本原因。丁達爾效應是區别溶液和膠體的最簡便方法,而不是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本質區别。

二、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1.概念

(1)電解質:在水溶液裡或熔融狀态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常見的電解質有酸(如H2SO4、H2CO3等)、堿(如NaOH、NH3·H2O等)、鹽(如NaCl、CaCO3等)、部分氧化物(如CuO、H2O等)。

(2)非電解質:在水溶液裡和熔融狀态下均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常見的非電解質有多數非金屬氧化物(如CO2、SO2等)、大部分有機物(如蔗糖、酒精等)、部分非金屬氫化物(如NH3等)。

(1)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如金屬、石墨、鹽酸等),電解質不一定能導電。

(2)溶于水能導電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電解質(如二氧化碳、氨氣等是非電解質)。

(3)電解質溶于水能導電,但熔融狀态下不一定能導電(如氯化氫等)。

(4)電解質不一定易溶于水(如硫酸鋇等),易溶于水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電解質(如酒精等)。

2.電解質(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1)電離的概念

電離是電解質溶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

(2)表示方法——電離方程式

電離方程式是用化學式和離子符号表示電解質電離過程的式子。寫出下列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

①硫酸(H2SO4):H2SO4===2H++SOeq \o\al(2-,4)。

②氫氧化鈉(NaOH):NaOH===Na++OH-。

③硫酸鈉(Na2SO4):Na2SO4===2Na++SOeq \o\al(2-,4)。

(3)從電離角度理解酸、堿、鹽:

微粒分散體系物理變化(物質的分散系知識點)2

電離方程式書寫注意事項

(1)符合客觀事實,不能随意書寫離子符号,要注意正确标注離子所帶的電荷及其數目。

(2)質量守恒,即電離方程式左右兩側元素的種類、原子或原子團的個數相等。

(3)電荷守恒,即電離方程式左右兩側的正負電荷數相等,溶液呈電中性。

特别提示——電解質和金屬導電的不同

(1)條件不同:電解質必須溶于水或受熱熔化時才能導電。

(2)原理不同:在外電場的作用下,電解質是陰、陽離子發生定向移動,而金屬是電子發生定向移動。

微粒分散體系物理變化(物質的分散系知識點)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