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君子”這一概念在儒家文化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甚至可以說,儒家子弟修學的目标就是成為“君子”,即成就“君子”一樣的品格。
因此,在儒家文化當中,“君子”二字不僅是修學的目标,而且也代表一個人的成就,無論是學識還是修養,都是一個不可超越的高度。
那麼,何為“君子”呢?
關于“君子”,孔子在《論語·為政》講道“君子不器”。
什麼意思?什麼是“君子不器”?
其實“不器”講的“君子”所處的一種狀态,而這種狀态正是“君子”的特性。
我們先看這個“器”字。
所謂“器”,指的是有形的東西,即相,如《周易》中就曾講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另外,“器”還指一個人的品性之意,如《道德經》中就有“大器晚成”這樣的說法。
當然,這個“器”字,也有指容器之意,泛指其功能或功用,即有用之意,而“有用”也就意味着“有限”之用。
因此,孔子講“君子不器”,其實包含有以下三個内容,即:
一、君子不應該光有其表
在孔子看來,君子不光隻是外表像“君子”而已,即作為一個君子,不應該徒有其表,而是應該從内至外,都有君子的品質。
甚至可以說,君子更強調的是内在的修為,而不是外在的表現。
而一個人若是想成為君子,就必須從内至外地糾正自身的言行以及起心動念,使其達到“君子”的要求或者狀态。
因此,君子絕不是徒有其表,而不講究内在的修養。
二、君子不應該頑固不化
在許多人的眼裡,君子就應該行得端,站得正,有一股浩然正氣。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君子就一定頑固不化或者因陳守舊,而是應該懂得變通,懂得取舍。
否則,一切都因循守舊,當然無法适應外在的變化,到處碰壁了。
所以,若是有人認為君子就是死闆或者守舊,那一定是對于“君子”的誤解,因為死闆或守舊絕不是孔子所講的“君子”。
三、君子不應該局限于“有用”這一層面
我們知道,凡是有用的東西,都會有局限,如一個碗,最多隻能裝滿,而不能裝超過其體積的範圍,又如一把椅子,隻能用椅子的功能,而不能把椅子當桌子用。
而君子也是一樣,不應該隻局限于“有用”這一層面,而是應該超越“有用”這一層面,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地接近于“道”。
所以,綜上所述,正是孔子講“君子不器”所包含有的三個内容。
而這三個内容,實際上所強調的正是君子的品格。
進一步地說,在孔子看來,真正的“君子”應該是“不器”的,唯有“不器”即是無形無相無限,方是大才或與自然相契,實現天人合一之道。
當然,這也正是儒家強調修身的目标與追求。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别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金剛經》《莊子》《壇經》《道德經》《暫坐》《紅樓夢》《金瓶梅》《廢都》《自在獨行》《人生哲思錄》《柏拉圖如是說》《史記》《王陽明全集》《華嚴經》《了凡四訓》《高僧傳》《心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