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北立(2016年攝于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劉北立最新作品“之後/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局部(攝于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尚未運至浙江美術館之時,這件作品為第二屆纖維藝術展的展品之一)
“之後/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局部
作為一位裝置藝術家,劉北立在國内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應該就是“補繕工程”了,這項裝置作品中,1500把剪刀從天花闆上懸落下來,刀刃指向地闆,形成一片頗有聲勢并暗示恐懼與不安的暗雲,一個女人在這片黑雲下安靜地縫着針線活。2015年,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将這件作品搬上了《十面埋伏》的舞台,把原來的1500把剪刀擴大成萬把,并在演出結束後砰然落地堆成墳茔,意味深長。
劉北立 補繕工程(局部),2010至今,尺寸可變
劉北立出生于中國吉林,深圳成長,21歲來到美國,本科畢業于田納西大學納克斯維爾院平面設計專業,碩士畢業于美國密歇根大學安那堡學院綜合媒體藝術專業,現在德克薩斯大學藝術系任副教授。
美籍華人 女性,是“劉北立”既有的标識,作為藝術家,她的價值便在于能勇敢直面身份差異,克服性别、種族、民族和文化的界限,敏感運用材料深層次的故事性和中國文化的暗喻,“始終保持着與當我還是一個生活在中國北方一個小村莊裡的孩子時所擁有的一樣好奇心來觀察物。”現在,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觀察女性這個角色與傳統手工藝的關系,“我所看到的是女性的力量,克服極大的障礙,如滴水穿石。”
2002年至今,劉北立已舉辦了三十餘次個展,隻有一次在國内(2009年在上海 “博雅姗”藝術中心舉辦的“之間”),2016年,劉北立第二次回國,受邀參加2016杭州第二屆纖維藝術三年展,“很興奮,作為一名華人藝術家,回家機會不是很多,所以我要做内心裡生發出來的東西。”十分重視這個機會的劉北立在仔細研究了展覽主題并認真考察場地後,選擇用絲與針線在浙江美術館為展覽量身定制一件新作品:之後/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
相對“補繕工程”,這件新作雖然也采用了“懸挂”方式和運用了“恐懼感”,但無疑已發生了變化。首先,這件新作非常美:層次不一的藍色“雲朵”懸空于起伏的地面(有樓梯),在自然光映襯下如夢似幻,“雲”上懸挂着密密麻麻的針,觀衆從下走過,會緊張,但不壓抑;其次,運用的材料十分有地域特色:絲,這與展覽舉辦地杭州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當然,針線的運用則與她早期作品有一定關聯。
這件作品隐喻了一則中國神話傳說:女娲補天,雖是宏大題材,劉北立卻處理的十分放松,她用輕薄的絲繭撐開象征石頭,浮于空中輕盈唯美,懸挂的針線意指“補”之動作,針下走過雖有緊張感,卻在整體藍白的氛圍中逐漸放松,混雜情緒十分有趣。
劉北立向雅昌藝術網記者詳細描述了這件新作,她對“無名之憂”的解讀更是直指人心。
Q:雅昌藝術網
A:劉北立
據悉,您将在第二屆纖維藝術三年展中呈現新作“之後/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會用到絲和針線,作品名稱如何理解?
劉北立:題目包容開天劈地之始到天荒地老之後的時空跨越,我覺得英語标題可能更準确, "After All" 有雙重含義:“萬物之後,終歸”,有種萬物之後的力量的感覺。我用的是純絲而不是絲綢,雖然是在國外買的,但它産自中國,我拿來做作品又帶回中國,走了一圈還是回來了。絲買來的時候是繭的模樣,我把它很仔細地慢慢撐大成有點橢圓的形狀,外形不規則,有種非常自然的感覺,這種形狀有點像石頭,重重疊疊,反反複複,很亂,又很有包容與保護性,因為蠶繭本身就有包容的寓意,然後用氰版制相的顔料浸染,再放在太陽下曬,太陽曬到地方會變藍,曬不到的地方還有點白,陽光的能量就這樣被吸取到作品當中,整個作品的藍色是一個生産的過程,非常有意境,我很享受制作過程中的驚喜,比如有機會看到深藍、淺藍層層疊疊等細節。
這些“石頭”疊在一起又變成浮雲的形狀,但中間有空洞,象征“破的天”,穿的是線針,是女人拿來縫補東西最普通的縫紉工具。
女性行為中最偉大、最有力量的就是女娲補天,我是中國人,在中國長大,這些傳說在我的作品裡經常會出現,天塌的時候不是男人來補,而是一個女人。日常生活中,作為女人縫縫補補,所補的就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天,所以藍色指的是天,陽光帶來的藍色好像幻境,整體布局中間會比較密集,外面會疏松一些。其實每個東西都有點寓意,觀衆第一眼看到會感覺像一片漂浮着的藍色的雲,好像下雨的感覺。
整體布局是什麼樣?
劉北立:會有九團,六團會放在一起做大的浮雲,剩下三個,有兩個在過渡空間,一個懸在樓梯上。觀衆進門第一眼,就會被這邊藍色的浮雲吸引過去,走路的過程也是欣賞作品的過程。
作品位置在哪裡?
劉北立:浙江美術館主入口的右手邊,一小塊過渡空間後是一段樓梯。其實無論從正大門進來,還是從地下空間上來,都可以看見這件作品,展示空間是循環的概念,也有流動的感覺。
作品尺寸多大?
劉北立:不規則,每個“雲”2米長,4米寬左右,一共九個,有大有小。
這件作品分成三塊,是專門為美術館的空間設置的?
劉北立:是,作品的大小和高度都是為美術館空間特制的。因為現場有很多自然光,所以我們用了很少的打燈。
針離觀衆的頭頂距離多少?
劉北立:我們對安全有考慮。因為天花闆比較低,所以做的比較淺,這個作品也是在回應空間。
制作時間多久?
劉北立:四天,大家的效率很高。
“絲”這個材料很有趣。
劉北立:我買的絲非常細,比頭發還要細得多。我用的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它本來就是繭的形狀,我沒有剪開,而是随着它走,随意再撐開,原本纖維很細密均勻,現在變得很不均勻,有疏有松,有變化。我對空間、主題、材料都有自己的反應。
絲會曬多久?
劉北立:一般曬半個小時就可以了,但我的創作相對随意,有時會曬稍微長點,因為我希望出現一些意料不到的東西,所以有的地方是藍色,有的地方會淺一點。保證整體性的情況下相對不設限,有很多靈活性。
劉北立 “之後/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局部
這種随性跟您的性格有關系嗎?
劉北立:有可能,我覺得藝術跟生活相關,很多東西越想緊密控制就越難受。
您是一個期待意外的人嗎?
劉北立:我覺得是,如果按步就班很難找到創意,越是随意嘗試越會出現創意。我喜歡随意一些,偶然的驚喜。另外,如果做成千上百也不會那麼痛苦,因為每個都不一樣。
相較您早期的作品,“愈天”這件新作讓我感覺似乎變輕松了,是不是放下了很多東西?
劉北立:你講的很有意思,也很對,從輕到重又從重到輕,最開始的紅線作品比較早期也蠻輕的,也用到了針線,很多時候材料和想法會循環回來,當然作品非常不一樣,但可能五年、十年之後針和線又回來了。
劉北立 “之後/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局部
就材料本身而言,針線也好剪刀也好,都非常有中國特色文化,這其實在您身上有被放大的效果,你覺得是機會還是束縛?
劉北立:作為人類的一種共鳴,我覺得是一份财富,比如“補繕工程”是在美國展覽,當地觀衆盡管對中國剪刀不太熟悉,但卻更欣賞,如果我用美國剪刀反而沒有震撼力,我個人的經曆、文化、曆史,還有小時候拿着剪刀的感覺都放在裡面,它又成為一個橋梁,美國觀衆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元素在裡面起了什麼樣的作用。作為一名在美國的藝術家,我一直非常用心地去想,如果用中國元素,一定不可以随意,要很慎重,因為很容易。
如何看待女性藝術家的身份認同。
劉北立:對我來說,“女性藝術家”是一個擡頭,“亞裔美籍藝術家”又是一個擡頭,剛開始做藝術作品時,我對“亞裔藝術家”比較排斥,為什麼?因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被接納,不是因為身份與背景的差别,所以我早期的作品比較純抽象,後來我覺得都可以,比如這次展覽的主題“我織我在”需要藝術家的創新或影響力,我就接受,容納,做一件作品來回饋它,所以我覺得作為藝術家,應該可以随時适應不同的挑戰和主題。我用作品去反饋,同時又不局限于隻為對象服務,靈活性很重要,所有的标題都可以,所有的标題也都可以放下。
“韌性”是我非常欣賞的一種品質,我的作品很多都與韌性有關,這其實是一個适應生活的智慧。
這和您在國外的經曆有關。
劉北立:我21歲出國留學,學的是平面設計,在美國已經二十年了,時間過的蠻快,但是能夠回到中國的機會不是很多,所以這次能回來我很高興。
劉北立 惑,尺寸可變,2008-2012
劉北立 惑,展覽圖, 尺寸可變,2008-2012
在外面會思念祖國嗎?有更加強烈的責任感?
劉北立:中國文化是在骨子裡的,有的時候沒有想到就會冒出來,控制不了。比如剪刀、針線,我是女人,喜歡縫東西,它們很自然就出來了,我沒有刻意研究中國文化,中國元素的出現與運用都是很自然的。
我對祖國的期待是很想把作品多帶回來一些,因為在國外這麼多年,做過很多東西,全世界都跑了,但回國來展隻有兩次。我對中國藝術界不是很熟悉,畢竟離的很遠,能回中國是我的一個心願。
這次也是您第一次到杭州,印象怎麼樣?
劉北立:杭州很好,夏天是熱,但是很美,我女兒是第一次來中國,對中國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再來。
去年楊麗萍和您合作了《十面埋伏》,讓裝置藝術一下變得特别能讓人感知,您怎麼看待這種結合?
劉北立:這是我第二次與舞台合作,之前讀研究生時我有一件裝置作品也和舞蹈合作過。我覺得其實舞台和裝置藝術走的很近,很多裝置都可以搬到舞台上,而舞台設計、場景設計本身也是一個變相的裝置藝術。裝置藝術的實用性很強,有時懸挂在室内的東西跟裝置藝術很接近,也許用意沒那麼深,但視覺沖擊力很相似,不用刻意說裝置藝術是藝術界的,舞台藝術是舞台界的,其實它們可以互融。
劉北立 虛空(局部),49層絲綢,2013
劉北立 虛空(細節),49層絲綢,2013
劉北立 虛空,49層絲綢,2013
您本人溫柔如水,“恐懼感”好像與您不搭。
劉北立:這是一種“無名之憂”,生活中所有地方都有,現在的世界每個人都生活在很多恐懼裡:戰争、毒品、食品安全、疾病、恐怖襲擊等,所有這些都很壓抑,雖然人很健康,生活也很好,但“無名之憂”在各個空間裡,這不是一個偉大的主題,但每個人對它都無能為力,我們生活中有的時候很愁,卻不知道在愁什麼,這種氛圍下,我們能做什麼?隻能做很小,很平凡的事,所以“恐懼感”不是暴力,不是吓人,而是恐懼、擔憂與和平之間一種微妙的情緒存在,這也是女人的力量。
您對2016杭州第二屆纖維藝術三年展的主題“我織我在”如何理解?
劉北立:我聽到這個主題時第一個想到的是女性行為,女性所做的事最默默無聞,也最容易被疏忽,我想把這些放到人們面前讓他們看看。現在縫衣服的人也不多,很多東西慢慢就遺忘了,也可以由此進行展示,另外,這種很小、很細微的縫補行為可以有非常大的影響,如同“痊愈”之意,雖默默無聞,到最後卻是最大的改變。
Beili Liu(劉北立) Origin, Chinese Spirit Money,2010
Beili Liu(劉北立) Origin, Chinese Spirit Money
作者:鄒萍
編輯:大白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