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曆經幾千年的時光仍然有其生機,在黃河岸邊誕生出的智慧火種,經過滄海桑田的變遷仍然不滅,甚至呈現出燎原之勢。
盛世大唐所留下的千古詩篇被世代傳唱,明清時期的小說家們用文字來刻畫社會百态,這些留有曆史痕迹的文化經典都值得現當下的人去揣摩體會,其中深意仍然足以影響一個人的心智。
有榮登大雅之堂的文學瑰寶,也有流傳于尋常百姓之間的簡短俗語,這些句子看似簡單,但卻隐藏着古人的生活經驗。在以前交通并不便利,古人們出行常常會尊崇“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規矩,流傳至今很多人都淺顯地認為這其中說的就是日期,甚至盲目的迷信,但其實古人的原意并不是如此,其中暗含着更深的道理。
七不出門,照料家庭
說道這“七不出門”,相信定會有人認為“七”是不好的數字,所以逢七便不宜出門,但這句話本意和“七”并沒有什麼聯系,而是指的七件事。這七件事事關家庭的安穩,所以這古人才格外重視。而這些事,誰人都知,但卻容易忽略,這就是生活之中最常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在古代很多出門遠行的人,勢必是親屬之間發生了什麼急事,急需人照應,所以當家的長輩便會急着趕赴。出一趟遠門不方便,一路上拖家帶口反而會有拖累,所以常常主事的大人在料理好家中大小事宜後會獨自前往。而這家中最重要的事當屬“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七個字更代表了一個家庭的生存狀況。
單看這七件事,會發現其都與“食”有關,代表着一個家的溫飽,倘若一個家中連這七件事都無法處理得當,那說明這個家食不果腹,隻是在艱難度日。即使再情深義重,冒然前往遠處,那家中的存活都是難事。此一行内憂外患,有可能無法成事反而家中還會招緻禍端,所以古人才說“七不出門”。
這樣的話語與古人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謀而合,人生在世,即使憂心國家大事,但無法看清自身的現狀,這樣的遠水是救不了近火的。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祯,雖然即位時明朝已至暮年,但這位立志重振大明的皇帝,卻在實處屢次犯錯,親小人遠賢臣,在他人的谄媚中逐漸自以為是,最終兵敗自盡。
八不歸家,違反人倫
與之相對的,這“八不歸家”與帶八的日期并沒有關系,而是指的在外遠遊的遊子,如果違反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那将不用歸家,這不僅對家族無益,反而會讓本家蒙羞,在鄰裡之間擡不起頭來。
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格外重視道德修養,一個人可以沒有才,但卻不能沒有品行,不然将無法在社會中立足。自周朝而完善的禮儀制度,經過儒家千百年的潤化,已經深深地刻印在人們的内心。
古時候的人們更重視名聲,流言蜚語足以害人于非命,所以那時的人們認為,如果家中的人在外違背了倫理道德,那将會令人不齒,冒然的返回家中也隻會令家人無地自容,所以即使切斷親情,也不許歸家。
祢衡是古代曆史上著名的無禮狂人。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群雄而起,祢衡雖有才華但卻恃才傲物,在經人舉薦拜入曹操門下後,他狂傲不肯前去,随後便赤身裸體的羞辱曹操。之後曹操便将此人推給劉表,但是他仍然不知悔改,最終被人殺害,年僅二十六歲。本可以在亂世之中有所作為,但是卻因為這“禮”而将自己的一生白白葬送。
小結
古人常說的“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并不是日子上的禁忌,相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重視家庭與禮教的體現。這些自古流傳的道理,看似簡單,但卻實實在在地困住了許多人。
在社會上立足,即使關系非常親近,也要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不然一時的好心反而會對生活導緻大的災禍。其次與人相交,要懂得禮數,華夏自古崇尚禮儀之道,為人狂傲,絲毫不反省自身的缺點,哪怕是自己的家人都會避之不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