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1日電(楊曉波) 日前,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銀行保險業國際高峰論壇在京召開。當日,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展開讨論,大家一緻認為,中國經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模式下,金融體系應該實應經濟發展現狀進行調整。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在會上表示,經過過去多年的摸索,我國對高質量發展已經有比較充分的認識。面對經濟持續下行的嚴峻形勢,穩增長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高質量發展的選擇下,經濟金融領域改革開放該如何做?“改革開放不能延用傳統的思維方式,而是要立足于轉型創新。就财政政策的轉型創新來說,去年宏觀政策方面對積極的财政政策提出新要求,加力提效的側重點落在擴内需、調結構方面要發揮更大作用。”他認為。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未來經濟增長要從過去的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導向的增長。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增長模式發生改變,創新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這背後有很多就是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這個時候如果銀行還像過去一樣,隻看所謂的曆史數據、抵押資産、政府擔保來發放貸款,金融機構在面對小微企業就有點束手無策。“我們應該發展很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如果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許我們需要更多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傳統金融機構也需要創新和轉型。”他建議。
當前,我國的金融業是處于一個怎麼的情況?在新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稻葵看來,“金融機構的資金并不缺,流動性非常高,我們缺的是高質量的金融資産。現在金融市場上的資産是良莠不齊,有的是低質量的,也有高質量的,這需要金融業去創新。”
“實體經濟有很多發展中的問題,但也有存在很多發展機遇,風險和機遇是共生的,要平衡高風險與高收益,抓住市場機遇,适當承擔一些風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說。他建議,金融業要在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上尋求新的平衡,尋求金融和實體經濟新的平衡點。金融業要适當提高風險容忍度,也要打破剛性兌付政策的扶持和保護,加大競争的參與度,更好的去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