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之所以成為詩詞,是因為除了格律、句式、節奏等硬性的标準以外,詩詞必須具有詩詞的氣質,這種氣質是由詩詞自身獨特的語言體系所決定的,這種語言體系就是通常說的詩家語、詞家語。
毫無疑問,詩詞屬于文學藝術的範疇,而且是更高雅、更高級的文學藝術,是文學中的文學,非普通文學、大衆文學可比,普通大衆文學的要求隻需語句通順、言情叙事合理就行了,而詩詞(尤其是格律詩)則是在有限的篇幅、字數以及平仄粘替等等規則之内以最少的詞句表達出豐富的内涵、深遠的意境、深刻的思想,并做到小中見大、淺中見深、微中顯著,對文字編排、閃攢騰挪的功夫要求極高,尤其需要有煉字煉意的能力,學會使用詩家語、詞家語,就是詩詞的高級屬性使然。
詩詞不同于散文、記叙文、說明文,也不是山歌、快闆書、順口溜,平鋪直叙、面面俱到、通俗易懂并不是詩詞的要點,詩詞更講究的是含而不露,對于所要表達的情感或景緻,應以“不說穿”來傳達“說不出”的情感,至于如何做到含而不露,就需要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平時多閱讀前人作品、多揣摩、多練手,逐漸培養屬于詩歌的語感了!那麼詞家語呢?常說詩詞難分家,因此詞家語和詩家語之家也存在天然的“繼承關系”。詩家語的語法可以用在詞家語上。使詞感變得峻峭挺拔,但是反過來就不行了。詞家語用在詩中,就會讓詩顯得軟媚。總體而言,詞以言情見長,正适合消化和融合軟媚的詞句。
現在很多詩詞愛好者都興緻勃勃地努力創作,一天三篇,一辰幾吟,然後在朋友圈裡、抖音上連篇累牍地發表,或者是古風詩詞的模式,或者挂個律詩詞牌什麼的,俨然以行家自居,外行看來很唬人,但細讀之下,大多幹澀、不耐嚼、無厚味餘味,究其原因,不是說說虛情假意、也不是沒有思想内容,很多時候還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構思和意象的選擇是很用心的,但是為何寫成作品以後就變味了呢?就是因為他們處理不好詩詞表達時的語感!甚至以為生造古風或者大白話,然後就好了!其實說穿了,這種做法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積累不夠、探索不努力卻又貪圖所謂的詩詞才子虛名找借口罷了。而要想寫出有詩味的作品,就不得不花心思掌握正确的詩詞語言。
大家都笃信“文無定法”,但首先你得是文,其次必須有法,然後再說定不定的!詩詞既然是一種文體,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文法。詩家語和詞家語就是詩詞創作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一種語言表達風格,比如溫庭筠的“雁飛殘月天”,意境何等凄零空冷,同樣是表達大雁飛過夜空,如果不注意詩詞語言的意趣性,直白地表示“大雁飛夜空/月空”,美感就相差十萬八千裡。所以美感是詩詞語言的第一關,首先考慮的應是如何落語,如何使詩具有美感。你可以通過虛實穿插,時空跳躍、回旋往複等各種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一定不能直寫。
為什麼?因為詩家語、詞家語還要講究意趣,意思說明白的同時還要求有趣味性,幹巴巴地說完了,沒有一點個性的氣息展現在作品中,作品缺乏靈動、回味的特點,讀來味同嚼蠟,觀之如木乃伊無甚分别。比如劉禹錫的“如今直上銀河去”,一個“直上”就把黃河蒼涼雄偉的氣勢表達得淋漓盡緻,如果稍改一下“遠上”,氣勢就會削弱很多,黃河再也不是日夜奔騰、令孔夫子感歎“逝者如斯”的黃河了。
再者,詩家語和詞家語最好要含蓄,桃花不說桃花,要說落紅。含蓄有利于讀者産生想象和寄托。比如蘇東坡“夢随風萬裡,又還被、莺呼起”,把楊花拟人化,使描寫的對象呈現立體的感覺,使人有莊周夢蝶之感,到底是在說花還是說人?這種虛實穿插之手法,是詩詞語言的獨特韻味所在。
最後,需要表明的一個觀點就是:詩詞語言并不一定具有交際性。我們知道語言的最大作用就是交流,但是詩詞語言作為文學語言的一種,并不承擔讓所有人都看明白的使命。它應該屬于少數人書面紙面交流的特殊符号。詩詞的語言需要閃攢騰挪、含蓄回旋、一唱三歎、一本正經,因此它的交際功能會有所退化,而文學的觀賞功能會大大提升。就像說妹子的腳,山野村夫會唱“妹子小腳尖又尖,好像湖上一小船”,而在詩詞的表達中則會說成“簾底纖纖月”。前者直白通俗,一看就明白,後者則需要一定文學素養才能回過味來!這也就是詩詞語言的文學性大于交際性的特征之一。同時也說明詩詞其實隻能是一種小衆文化,而不是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很多初學者甚至自诩入道很久的詩詞作者,總覺得通俗易懂、貼近大衆的才是好的,所以認為詩詞就要寫成白話,成語、形容詞順手拈來,拿了就上,于是才造成了套話一大堆、大而無當、詞不達意、表達不傳神的短闆,成為不忍卒讀的泛泛之作。既然要寫,自然要脫開口頭表達的窠臼,如果隻是想讓大衆明白,那麼寫成散文、記叙文就好,何必用詩詞的形式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