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肖君 寫于2022年8月8日
1
昨天看到這張截圖,當時覺得很正常,等過後又一想,這不就是八九年前業内同行開玩笑說的“防火防盜防記者”麼!
為啥會說“防火防盜防記者”,最早的來源是,11月8日是記者節,11月9日即“119”,11月10日簡稱“110”,這3個日子連起來就是:防火、防盜、防記者。(其實後面還有一句是,防敗家娘們,11月11日是“雙11”購物節。)
說起來,記者不大招人待見有點年頭了。從“無冕之王”,到身份卑微的新聞民工,大概也就那麼十幾年時間。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前後,百廢待興,那時還沒有都市類媒體一說,都是黨媒黨刊的記者,所謂物以稀為貴,那會兒的記者還是很有身份的,走到哪兒都會被受訪單位、被采訪者高看一眼。
那時的媒體記者,隻負責寫新聞,也沒有經營任務,如實記錄社會上發生的新聞事件就完成任務了,工作内容比較單純,正義、客觀、權威,也被信任。
等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市場大潮翻湧而來,1993年,華西都市報橫空面世,在其之後的七八年時間裡,各地省級黨報紛紛創辦針對市場的綜合性報紙,廣東、湖北、河北、陝西、福建、江西、廣西等各省區都有了都市報,1998年10月8日,新疆都市報也創刊上市。當年也有不叫都市報而叫晚報的市場化媒體,像大河報、新安晚報等,也在時代的大風大浪中噴薄而起。
然後,記者這個群體陡然增多,隊伍迅速“膨脹”了起來。中國是世界第一媒體大國,記者的數量可以想見有多龐大,看前幾年的一個資料上顯示,持有記者證的記者全國有20多萬人,這還不包括無證上崗的記者。
人多了,良莠不齊的現象就會很顯眼,加上都市類媒體的記者為了稿分為了生存等等,炮制假新聞、借着曝光問商家要錢等,不良記者屢見不鮮。
2
20多年前,在報社的大會上,曾聽領導和前輩反複強調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記者筆下有是非曲直,記者筆下有财産萬千,記者筆下有毀譽忠奸,記者筆下有人命關天”,這段話也在記者圈中廣為流傳,很多人視之為座右銘。
應該說,即使在市場化的媒體裡,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也占大多數。趨利避害善惡不分的記者一定是少數。有良知有道義的記者,始終都閃爍着人性的微光,力求做出來的報道真實、客觀、公正。
但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記者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業,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群體。我曾工作過的都市報社,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人員流動很頻繁,人員層次也不好說,各領風騷三五天的樣子。
總歸來說,家裡有礦的,個别人想到都市報混個身份,可能并不指望自己的業務和能力有多大的提升;家裡沒錢沒門路的,到都市報來打拼天下,全憑稿分和廣告提成生存。
那時,有個漂亮姑娘,稿子也沒見寫多少多好,據說很有點背景,完不成任務被某報社開了後,還找某領導的事了,後來聽說人家并不靠拿稿費生活,隻是需要在報社工作的體面身份。
所以我們私下調侃,在報社吃包子混卷子的大有人在……記者并不需要多高的學曆和多好的文筆,門檻不高,高中畢業、能把事情寫清楚就能當記者。
調侃歸調侃,在都市報的生存壓力有多大競争有多慘烈?有幾年報社是很不人性的末位淘汰制,連續3個月完不成任務的,就自動走人。有記者為了完成任務,抄襲同行的新聞,也有記者将其他省區的社會新聞改頭換面成新疆發生的事,等等,當然他們都受到了嚴厲的處罰,但被處罰的人,也是被逼急了沒辦法吧……
還有的記者熱衷于跑監督報道謀取私利,本來監督類報道就是都市類媒體當年發家的一個重要本領和手段,吃人者嘴軟拿人者手短,這裡就不展開說了……聽說竟有吃了東家吃西家的,但隻是坊間傳言,沒有真憑實據。
任何群體都有害群之馬,當然,除了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都市類媒體的記者一心做新聞的,鐵肩擔道義者,比較愛“挑刺”找人毛病,也很讓一些單位不爽和頭疼。
這樣一來,内因加外因,“防火防盜防記者”就慢慢在民間有所流傳了。
3
曆史的長河滔滔向前。随着互聯網平台的興起,媒體多元格局下,人人都有了麥克風,到處都是鏡頭,全民皆記者,所有的記錄者都是記者,人人皆媒,萬物皆媒。
其實這個圈子很小,誰有影響力,大家心知肚明。
現在的新聞到哪兒能第一時間看到?基本上是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媒體或第三方平台,而不一定是官方媒體的客戶端、微信等,報紙就更不用說了,刊發的基本都是其他平台發過的新聞。不久前,聽說某知名媒體的本地新聞部都解散了,可想而知,本地新聞大概也快窮途末路了。
最近幾年,沒有了房産、汽車等傳統媒體紅利時代的大客戶,自收自支的市場化媒體難以為繼,一家一家地黯然退出或停刊或轉型,記者流失的不算少。監督類的報道,也越來越少了。
少了監督類報道的媒體,其公信力、公正性、公平度,也必然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有着一二三四的質疑。
曾有媒體人說,不要稱什麼記者了,改稱宣傳員或信息員比較合适。這是從工作内容的變化、稿件的标準化等說開去。
那麼,在這樣的大勢下,你覺得媒體的記者還會去搶流量嗎?給他10個膽兒,他恐怕也不敢吧……
所以,回到三亞疫情武漢滞留同胞群,群友們是不是想多了?或者,他們想防的,隻是自媒體?
對!應該是自媒體,自媒體記者為了流量,或許哪怕冒着封号的危險也會搶發一些專業媒體還沒發布的内容,畢竟,流量是所有生意的魂,流量就是金錢,就是财富密碼。
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媒體記者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許多熱點事件中,他們的報道引發全民關注,進而倒逼了事件的有效解決,已然把專業的媒體記者拍到了沙灘上……專業機構和記者的傳統優勢被極大地稀釋,自媒體記者不僅颠覆了大衆傳媒時代的“新聞專業主義”,也颠覆了“無冕之王”時代的精英主義。
不過,不自律、無節操的自媒體,着實給這個群體帶來了負面影響,大概,這就是那個微信群“防火防盜防記者”的緣由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