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老子(約前580—前500)生活在春秋時期,原名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老子的母親因食下杏子懷了九九八十一年的身孕,從腋下産出老子。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點化函谷關總兵伊喜,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并結草為樓修行說經,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老子》、《老子五千文》)沿傳至今。老子曾寫經文的地方,現稱樓觀台,内存曆代文人騷客墨迹碑石300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後葬于距此8公裡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老子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關于老子的姓名,曆來說法不一。
老子
《莊子》稱他為老聃,書中的内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運》、《田子方》、《知北遊》等都把老子視為前輩,這是戰國中晚期道家學派筆下的老子。秦漢之際成書的《禮記》,其中的《曾子問》篇也把老子視為與孔子同時代的知禮守禮的長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大體上把老子描寫為道家,其中摻入老萊子和太史儋兩個名字。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解釋說,“于周則老子”,“于楚老萊子”。可見老子和老萊子是兩人。至于太史儋,司馬遷說,自老子死後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見秦獻公雲雲。清代到近代學者汪中、梁啟超等把老子世系同太史儋聯系起來研究,認為老子就是太史儋,戰國時人,是《道德經》的作者。也有學者認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為聃,故稱老聃。他們提出,《莊子?天下》曾綜述關于老聃的學說,《呂氏春秋?不二》也稱“老聃貴柔”,名字與思想一緻,故老聃就是老子。但是《道德經》書中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傳說中孔子問禮于老聃有矛盾。《道德經》中有些詞句不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如“萬乘之主”,當時并沒有萬乘的大國,也不見于戰國以前的著作;另有一些文字也存在類似情況。所以,《道德經》一書是否為老聃所作也有疑問。當今學術界不少人認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道德經》一書卻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但探讨老子哲學,隻能以《道德經》一書為依據。《道德經》成書于戰國前期,有人認為它基本上是春秋時期老聃思想的記述,然後經過後人的加工和補充。關于《道德經》一書的作者,學術界争論較大。韓非認為是老聃,司馬遷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後來很少有人從後說。還有人認為李耳與老聃并非一人,老子是李耳而不是老聃。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就是老聃。近人高亨考證,老聃亦即《左傳》中的老陽子,可備一說。從漢初崇尚黃老以來,曆代對《道德經》一書的研究和注釋之多,僅次于儒家的《論語》,其注本就有六七百種。關于《道德經》的性質,有人說是“兵書”,也有人說是講“南面之術”,即政治統治理論的書。這正表明該書是一部哲學著作,能被應用于各個方面。《道德經》一書中最高的哲學範疇是“道”。“道”本來是具體的道路,但在老子後,已成為表示客觀規律和人們處事原則的哲學概念。當時思想家們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弄清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性,廣泛談論“天道”、“人道”、“治國之道”、“用兵之道”等等。《道德經》的巨大功績就是把這些具體領域中的“道”概括為普遍的、不帶具體規定的“道”,并且對“道”的性質和内容作了多方面的闡釋。長沙馬王堆帛書《道德經》甲本(部分)老子說,道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着,是和具體物根本不同的東西。他認為,具體物是有對立的,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而道是無對立的,它“混而為一”。萬物都有生有滅,“夫物芸芸,各歸其根”,因而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他反對人們争勝鬥強,有所追求。他還認為具體的事物都要向其反面轉化,“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隻有得道才能使人長生久視。得道的人要像無知的嬰兒那樣減少欲望的追求,“不言”、“無為”,這樣不僅能保全自己,使大家免于鬥争,也能把天下治理好。但是人們被具體事物所迷惑由來已久,不知“物壯則老”,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會很快滅亡,所以人們應像水那樣,甘心處于柔弱、卑下的地位,無所追求,也不和人争執。漢初的統治者采取“與民生息”的政策,曾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魏晉時期政治混亂,戰争頻繁,玄學家們感到人生無常,也從《道德經》中尋找安慰。《道德經》對後世也影響深遠,以它為主,形成了中國曆史上和儒家對立的道家學派。《道德經》的傳本頗多,較著名者有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及唐傅奕的《老子古本篇》。現今通行的是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其順序為《道篇》在前,《德篇》在後。1973年馬王堆漢墓發現帛書本,則是《德篇》在前,與《韓非子》所引文句順序一緻。《史記》稱道家為“道德家”,并有“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的記載,似乎司馬遷所見《老子》傳本仍是《道篇》在前,可能該書當時就有兩種順序不同的傳本。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其内容主要見于《道德經》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一書在國際上影響也相當深遠,其國外版本有1000多種,是被翻譯語言種類最多的中國書籍。#春日生活打卡季##奇妙知識季##書裡的經典語錄##我要上 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